2011年2月2日

為支持而支持,為反對而反對?

昨日提過, 現行香港政制下, 政府無政黨背景, 照理來說立法會政黨不可能 100% 自動無條件支持或反對政府方案. 今日上課的課題正是講關於議會政治中議員的投票取向. 教授的研究竟然顯示執政跟反對兩黨投票劃一地"為支持而支持,為反對而反對"是經過計算的, 而反對黨能透過這樣做來嘗試將執政黨議案所將會造成的"損害"減少. 請看下圖



黑色線上的劃線代表各議員針對某一政策範疇最希望看到的結果. 可以想像左方是稅率100%, 右方為無稅. g1 g2 g3 為執政黨黨員, o1 o2 為反對黨, SQ 為 status quo 即現時政策. 由於G黨執政, 他們當然想將政策拉向左方, 而議會五席中該黨佔 3 席, 投票下必能通過.

可是 g1 g2 所希望的結果較 g3 "左"得多. 如果可能, g1 g2 實應拋離 g3 並拉攏 o1 叛變投贊成票, 而這種情況下最終結果將會是上方的黃色箭嘴, 通過的稅率會在 g2 的定位附近. 這是因為新政策雖然較"左", 但跟 o1 自身立場的差距其實比 SQ 小, 所以 o1 本人其實會寧願接受新政策. 而這新政策因為太"左"是不太可能被 g3 接受的. 也就是說, 如果政黨內部不堅持一致地投票, 各黨內同一立場者就會一致行動跨黨投票, 結果反而更有利提案者 agenda-setter 操縱結果; 在現在的安排下就是執政黨.

但如果反對黨O黨全體堅持反對, 連 o1 也"為反對而反對"地, 明明新政策較 SQ 更接近他本人立場也照樣反對, 執政黨成員 g1 g2 就一定要靠黨友 g3 一票才能通過議案. 而這時由於 g3 的立場較 o1 "右", 為了拉攏 g3 一票新政策就不能太"左", 結果新稅率將會是下方的黃色箭嘴, 比上方明顯"右"得多.

也就是說, 在上圖這種執政跟反對兩黨黨員立場有交集的情況下, 反對黨的"為反對而反對"其實是確保了黨內不會有心動者叛變, 從而令執政黨必須跟黨內異見者交涉, 結果可能反而減低了反對黨的"損失". 這種情況有多常見呢? 那要視乎該國的政治環境跟多種其他因素, 但應該不至於罕見, 而"為反對而反對"其實是在不少國家都會有的現象. 所以, "為反對而反對"其實並不一定純粹是"做show"; 也有可能是有策略性計算在背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