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9日

大阪公投與日本世代之爭

大阪就「升格大阪都」改革進行公投,反對方以不足1%的極小票差否決,提出公投的大阪市市長橋下徹引咎宣布退出政壇。對經常關注各地選舉的我來說,看到消息後第一件事是看誰人支持?誰人反對?為什麼?結果看到日媒都提到一點:世代之爭。

今次公投,各大日媒的民調都有同一發現:年輕世代是贊成改革的佔過半,70歲或以上世代則是反對改革佔過半。以朝日新聞為例:
20代 61% 贊成
30代 65% 贊成
40代 59% 贊成
50代 54% 贊成
60代 52% 贊成
70歳以上 61% 反對
http://www.asahi.com/articles/ASH5J7X87H5JPTIL01M.html

產經新聞也有類似結果:
20~50代超過5成贊成
60代 52% 反對
70歳以上 64% 反對
http://www.sankei.com/politics/news/150518/plt1505180019-n1.html

於是網上出現了很多「改革是被老人否決」、「公投突顯老人民主」的聲音。在進一步講世代之爭前,先簡單講講今次「升格大阪都」本身是怎麼一回事。

(也有評論認為老人選民並沒那麼多,不可能單靠老人票否決方案,質移民調的準確性。)

「升格大阪都」

日本有47個主要行政區,他們又分為「都道府縣」4種,「都」是東京都,「道」是北海道,「府」有大阪府和京都府,其他全是縣,如千葉縣、神奈川縣、福岡縣等。今次公投是要求將大阪府升格為大阪都。有甚麼用呢?最大的差別是屬下的行政架構會改變。來看看現時東京都跟大阪府:



大阪府底下有一堆市和鄉村,其中大阪市和堺市底下又再分多個市區。至於東京都,底下是有一堆市和鄉村,但沒有東京市,各市區是直屬都政府。升格做大阪都的重點,就是廢除大阪市和堺市這兩個行政機關,將底下的市區全部交給都政府,並且重劃區界,減少市區數目。

提出今次公投的是現任大阪市市長兼「維新黨」「最高顧問」橋下徹。他認為重劃行政架構能減省政府資源和行政程序,更好地統籌各區的政策,刺激投資和經濟。當然還有個不便說出口的原因,就是將大阪變成跟東京同一級。大阪作為日本第二大城市,向來跟東京有種隱約的瑜亮情結,但現實是大阪跟東京總有一段距離。例如很多人去東京旅行,可以如數家珍地說去新宿、池袋、原宿、涉谷、銀座......等地購物,但去大阪呢?主要都是梅田和心齋橋,甚至很多人根本不太留在大阪,是去附近的京都、奈良、神戶,大阪本身的吸引力和活力似乎比不上東京。以人口計,東京都有1300萬,大阪府只有800萬。

至於反對者就指,想節省資源就要革除公務員,和減少不同層級行政機關重疊的福利措施,但橋下並未清楚交代會削減多少。也有人擔心將來的大阪都政府會專注市中心,忽略其他地區。何況單是改組行政架構就能帶來經濟效益似乎是想得太簡單。

支持反對,各有理據,但一些人說討論時間太短,我就很難同意,因為橋下2010年建立「大阪維新會」的時候,已經將升格大阪都放入政綱,是他的主打政策。他2011年甚至因為當時的大阪市市長反對升格,辭去大阪府知事 (府長) 一職 (2008年當選),參選市長改選,將這當成變相公投,儘管市長的級別比知事低。結果橋下順利當選大阪市市長 (59%票),其黨友松井一郎亦在大阪府知事補選中當選 (55%票)。可是今次公投仍以些微差距落敗,對改革有疑慮的人較想像的多。

政黨方面,除了橋下的維新黨是支持升格,所有傳統政黨一致反對,自民黨、民主黨、公明黨、甚至共產黨都組成統一戰線。先不理支持反對理據,從政黨利益角度看的話,升格後勢必會少了一堆政治職位和地區工作機會。由於各黨反對,公投是喊了很久都舉行不到的,但公明黨近月軟化說由選民決定也無妨,才能舉行。

老人民主

有日媒形容今次結果突顯日本踏入「シルバーデモクラシー」,音譯是 silver democracy「銀髮族民主」,我就簡化為「老人民主」,即投票時老人佔多數的情況。不是說老人一定錯年輕人一定對,但如果老人票結構性佔多數,的確可能令政府政策特別批偏重老人和福利。

從個人利益角度看,老人很自然會較關心福利、退保和醫療,因為他們會切實用到,對長遠發展、教育、財赤「誰人埋單」等問題的關心度則會較低,因為他們用不到或不用再交稅。還有一般而言老人投票率會較年輕人高,因後者通常對政治的關心較低、覺得投票沒用、較難被政客動員投票等。看回上面貼出的朝日新聞民調,支持反對者舉出的主要理據包括:

(贊成) 減少行政浪費 (行政の無駄減らしの面)
(贊成) 刺激大阪經濟 (大阪の経済成長の面)

(反對) 擔心居民服務 (住民サービスの面)
(反對) 因為是橋下的政策 (橋下市長の政策だから)

不少日媒認為橋下未能釋除老人對將來減少福利的疑慮,是他的敗筆。

再擴大點看,隨著社會老齡化,工作人口下降,退休人士上升,經濟活動減少,退保制度入錢的人少提錢的人多,漸漸變成財政黑洞。但政府不敢得罪老人選民,減少已有的退保和醫保,唯有向選民較少的其他方面開刀,如教育和環保,可是這樣只會更加損害長遠發展。除了日本,同樣老齡化嚴重的西歐國家都是有福利加快減慢,偏偏經濟又長期低迷的情況,造成財赤和國債危機。加上上世代有就職保障,企業不太願意聘請年輕人,更令年輕人只能做兼職甚至失業,競爭力越來越低,變成「失落的世代」。

好聽一點叫「老人民主」,難聽一點的,像日本網上憤青,就會講是「老害」,類似「公害」(污染環境對公眾構成危害)、「藥害」(藥廠失誤對公眾構成危害) 等詞,換做中文的概念就是「老而不死是為賊」、「阻住地球轉」等,甚至有憤青要求設立「投票權年齡上限」......當然也有人反過頭來批年輕人是「若害」(若在日文可解年輕)。

大阪街頭的橋下徹海報 (資料圖片)

橋下の野望

另一個不少人反對大阪都的原因是「因為是橋下」。這就要重溫橋下的履歷。

橋下徹是基層出身,苦讀當上律師,因在電視節目當「法律超人」而打出名堂 (他沒 cosplay 超人,只是專門回答法律問題而已)。到其後從政,都是語不驚人誓不休,立場極右,將自己打造成一副強人和革新者的形象,例如將自己的黨名叫做「維新黨」,政綱叫「維新八策」,令人聯想起明治維新和阪本龍馬,還說要將大阪「破壞一次再創造」(一回ぶち壊して新たな大阪を作っていく)、「日本最須要的是獨裁」(今の日本政治で一番重要なのは独裁)、「慰安婦是打仗必須的」(慰安婦制度は必要なの) 等。這個形象對不滿傳統政黨的年輕人和右派較易受落,尤其橋下在日本政客中算非常年輕 (今年45,首次當選大阪府知事時38),但老人和左派聽到就大驚慌,評價兩極。故此有人會「因為是橋下」就投反對,並不出奇。

上面貼的產經新聞調查就顯示,政黨越「左」,反對就越強烈。偏右的自民黨支持者是57%反對,偏左的民主黨和公明黨 (社福和外交政綱上) 支持者是78%和87%反對,最左的共產黨支持者更是90%反對。維新黨支持者是97%贊成,無政黨背景人士是51%贊成。

其實考慮到所有其他政黨都鋪天蓋地的反對下,橋下仍能令大阪都只差一點就獲得通過,已經算表現不錯的了。

最後是對日本國政的影響。

橋下所屬的維新黨是現時國會第3大黨和反對派第2大黨,雖然橋下名銜只是「最高顧問」,但因其知名度,以及該黨很多議員是來自大阪,大家都視橋下為該黨實際上的黨魁。如果他當真退出政壇,對這個黨的打擊會非常大,甚至難以維持。

一方面,這個極右政黨挫敗,可能會拖慢日本繼續向右傾,如安倍已多次講明的修改和平憲法計劃,但反對派陣營變弱,執政自民黨一黨獨大情況又會更明顯。另一方面,突顯了在「老人民主」和各方既得利益眾多下,日本改革難為的情況。對極需經濟改革,改善政府財赤,加強社會活力的日本來說,一個標榜自己是改革派,儘管是極右,的人受挫後退出政壇,實在難說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過,有日媒就找回2007年,橋下仍是「法律超人」未正式踏入政壇前,傳媒問他會否參選來屆大阪府知事選舉,他說「N趴都唔選」(何%でもいいですよ。2万%でも。何%でもあり得ない) (幾%都好,2萬%都好,都是不可能),結果卻參選了。所以退出政壇,出自一個政治野心這麼大的人口中,還是「聽住先」吧。橋下今年才45歲,往後復出的機會還多呢,某人說完「N屆唔選」都是這樣啦。

2015年5月18日

Eurovision 2015 預告

歐洲歌唱大賽 Eurovision 又來了,由於去年由奧地利代表「鬍子女歌手」Conchita Wurst 勝出,今年比賽會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第一場準決賽在19日、第二場在21日、總決賽在23日周六舉行。今年有40個國家參加,其他7個會自動進入總決賽: 英德法意西 (主要贊助)、奧地利 (去年冠軍)、澳洲 (特邀參加),其他國家要在準決賽得分進入頭N名才能晉身總決賽。想省時間一次過聽完所有作品,可以聽網上製作的 recap:


In case 有人不知道就簡介一下。每個國家會派出一隊代表參賽,觀眾可在比賽直播期間投票 (通常是打電話),有些國家還設有專業評審,然後根據每個國家的觀眾+評審的評價計算分數,如A國觀眾+評審最喜歡的的第1、2、3位分別是B、C、D國,那B、C、D國會分別取得12、10、8分,B國的第1、2、3位是A、C、D國,那A、C、D國會分別取得12、10、8分,如此類推,最後最高分者勝。

暫時賭盤:
1. 瑞典
2. 意大利
3. 澳洲 (沒看錯,是 Australia 那個澳洲)
4. 愛莎尼亞
5. 俄羅斯
6. 芬蘭
7. 挪威
8. 亞塞拜疆
9. 斯洛文尼亞
10. 冰島

先貼出頭3位吧


Sweden Måns Zelmerlöw "Heroes"
一般來說瑞典作品都會有一定水平,今年也不例外,而且北歐國家都會互投對方,較容易拿到高分,所以多人下注也不出奇。資料提供:上次瑞典贏是2012年。


Italy Il Volo "Grande amore" (italian)
意大利的表現比較飄忽,有時很好,又有時很那個......不過堅持用自國語言出賽這一點我覺得是值得肯定啦,因為有些人覺得用英文會比較有利,畢竟觀眾聽得懂歌詞感受會強一點,但全部歌曲都是英文就沒有「歐洲」歌唱比賽的意味了 (個人覺得)。

另外今年這首意大利歌也挺冒險的,因為不是一般流行曲,而是有點偏歌劇的感覺 (還要用意大利文...),個人很驚訝會成為大熱之一。主唱的三人少年團本身也是偏歌劇的,成名作是在電視節目上翻唱意大利老歌 'O Sole Mio 的樣子,貼了在下面。單用聽的是一堆美聲男,但畫面是三個十幾歲的少年,超違和的。


澳洲,之前都寫過一次簡介的了,用一個很硬來的理由 (澳洲長期很多人看 Eurovision) 特邀參賽。參賽作品不差,不是沒機會贏喔,但「歐洲」歌唱比賽由「澳洲」勝出就搞笑了。


Australia Guy Sebastian "Tonight Again"
接下來也可能有參考價值的 youtube 上點擊率,只計大賽的官式片段,不然意大利那首已經達到2500萬 hits 了。

1. 俄羅斯 451萬
2. 亞塞拜疆 435萬
3. 阿爾巴尼亞 315萬
4. 英國 192萬
5. 亞美尼亞 155萬
6. 澳洲 144萬
7. 愛莎尼亞 141萬
8. 比利時 132萬
9. 西班牙 128萬
10. 格魯吉亞 126萬


Russia Polina Gagarina "A Million Voices"
俄羅斯政府好像會視這為國際公關機會之一,派出的代表通常都有一定水準,但觀眾投票時有可能會受對該國的整體觀感印象影響,所以在俄羅斯跟西歐多國交惡之時,想贏還是有點難度。


Azerbaijan Elnur Hüseynov "Hour of the Wolf"
又一個想趁國際活動做公關的獨裁國家,亞塞拜疆也是挺拼命的,會派出緊跟西方潮流的作品,甚至幾年前傳出不惜買票都要贏 (2011年贏過),搞到之後大賽方要修改投票程序......


Albania Elhaida Dani "I'm Alive"
這個也是有點意外,畢竟阿爾巴尼亞在國際上知名度頗一般......

其他也順便評一下的...


Romania "De la capăt (All over Again)"
MV大半都只有一個小孩,在尾段突然跑出一段「有超過3百萬羅馬尼亞人去了外國工作,為了讓他們的孩子有更好的生活,可是孩子們都被遺下了」,似乎是一首有政治或社會涵意的歌?


French Lisa Angell "N'oubliez pas"
聽不懂,但MV那個取景蠻漂亮的。


Hungary Boggie "Wars for Nothing"
因為歌曲名字引起了我的注意,可惜這種路線應該很難取得高分。


Macedonia Daniel Kajmakoski "Autumn Leaves"
有趣的MV表達方式。歌曲本身不算很特別。


Netherlands Trijntje Oosterhuis "Walk Along"
因為荷蘭去年第2所以今年也聽一聽......歌曲本身不算很特別,但個人偏向這種路線。

去年第1的奧地利就應該不用抱甚麼期望了,因為東道主須要花一大筆錢 set up 比賽,沒有國家會想連勝,免得連辦2次比賽,東道主通常會派出一些很明顯是不會贏的歌曲。


Finland Pertti Kurikan Nimipäivät "Aina mun pitää"
最後是這首。根據介紹是由殘障人士組成的樂隊。掌聲鼓勵。但我對這種路線的歌無感......

2015年5月16日

40歲才能當領導人?

之前看到網上有人談到法律對民意代表的年齡限制,年僅20歲的英國新人議員 Mhairi Black 在美國當不了國會議員,因美國規定要25/30歲才能做眾議員/參議員。

我想起香港基本法 (第44條) 也有寫明特首要至少40歲。如果「領導人要40歲」的做法 apply 到其他國家,那以下這班人應該也當不上領導人:


Matteo Renzi,40,意大利總理,去年就任時年僅39歲,意大利史上最年輕總理,有「意大利奧巴馬」(外媒稱)、「現代馬基維利」(支持者稱)、「現代墨索里尼」(反對者稱) 等外號。


Charles Michel,39,比利時首相,去年就任時38歲。


Jyrki Katainen,43,歐盟委員會副主席、芬蘭前總理,2011年就任芬蘭總理時39歲。


Taavi Rõivas,35,愛莎尼亞總理,去年就任時34歲,是全歐盟最年輕的國家領導人,在上月的大選中順利連任。還有例如冰島總理、馬爾他總理等就不全部貼出了,不過還加多兩位。


盧森堡首相 Xavier Bettel,前年就任時剛好滿40歲,其實是不符合這個主題啦,不過他近日因為跟同性伴侶結婚而上新聞,就順便貼出來......還有他的副手,即盧森堡副首相 Etienne Schneider 也是同性戀者。


應該大家都認得是誰。就任美國總統時46歲,好像有是跟主題無關,可是他以前做過阿肯色州州長,而他勝選和就任州長時只有32歲,是美國史上第4年輕州長,之後也好像沒人比他更厲害。


講回美國議員年齡限制。文章說,有此法是因為當年美國建國國父們,見到英國讓前首相的兒子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當上了首相 (1783年就任,當時24歲) ,覺得好像官二代靠關係就能當選,所以要加此例。

事後孔明看,William Pitt 上台時的確很多人不看好,特別是很多政敵以為他很快就會下台,但結果是他做了約廿年首相,成績有目共睹,而且越做越得到更多方面人馬支持,要不是他46歲時因過勞病逝 (令他頭痛的是打敗仗給拿破崙,ps 拿破崙當時36歲),隨時會成為英國史上任期最長首相。在幾年前一次泰晤士報調查中,他亦獲學者/評論員選為英國史上第4偉大首相 (out of 53位首相)。

所以官二代是否一定不好呢?不一定。一個人的能力,跟出身和年齡無必然關係。真的壓不住場,有關係也沒用。接替 William Pitt 當首相的 William Grenville 也是另一位「前首相個仔」,本身也有一定從政經驗,但只做了1年首相就下台。還有,William Pitt 的前首相父親其實在他18歲時就死去,所以他24歲時當上首相,是跟他父親名氣和人脈有關,但就難說是他父親安排,還有其他因素。最後,William Pitt 是天才兒童,14歲就獲劍橋取錄 (至今只有1個人試過比他更年輕入讀劍橋),17歲畢業,所以本身就已十分出名。

其實當年英國多官二代有很多成因。傳統和文化是其一,但制度上也有其他問題。例如當年英國選民人數很少,有些選區少至只有幾十個選民,只要吃幾餐飯,去幾個活動就拉完票,直接買票的情況也不少,有些選區更會被大貴族或大地主操控,想誰當選就下令農地租戶投誰。很多官二代靠些大貴族/大地主 uncle auntie 穿針引線,空降一個「袋左選區」(pocket borough),就能輕鬆當上下議院議員。至於當上議院議員,國王一時興起封個爵位給你就行了。有年齡限制也不見得能減少官二代,頂多是推遲他們「出道」的時間。

事實上,美國建國國父們雖然想禁官二代,但美國自己也有很多官二代甚至官n代的例子。第六代總統 John Quincy Adams,就是建國國父之一的第二代總統 John Adams 兒子。近年較有名的有布殊家族、甘迺迪家族等,甚至盛傳今年總統選舉可能又是克林頓 vs 布殊。所以,如果認為有年齡限制就能減少官二代,未免想得太簡單了。與其以年齡限制作事先篩選,不如讓選民自己決定吧。如果年輕人有心有力,爭取到選民支持,何不讓他們一試?

其實美國建國國父們之中,如後來當上財政部長的 Alexander Hamilton 和總統的 James Madison,都是廿幾歲就開始從政。年輕人潛力無限,他們自己應該最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