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

總結烏克蘭局勢

烏克蘭局勢,雖然很多人已經撰文講過,我是遲到了,但也稍為談一下我的版本的分析 (好啦,有不少是參照別人的),不過要先從10年前講起。

2004 年總統選舉和橙色革命

10年前,2004年的烏克蘭總統選舉,時任總統 Leonid Kuchma 不再連任,由總理「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跟 Kuchma 關係良好) 和反對黨領袖「尤先科」(Viktor Yushchenko) 競逐,後者獲另一反對黨領袖「季莫申科」(Yulia Tymoshenko)支持。

烏克蘭總統選舉採兩輪投票制,第一輪選舉由多名候選人一同競選,如無人能取得過半票,最高票兩人晉身第二輪,第二輪較高票者再當選總統。在2004年11月21日的第二輪投票中,兩大候選人得票如下:

Viktor Yanukovych (亞努科維奇) 1509萬票 49.5%
Viktor Yushchenko (尤先科) 1422萬票 46.6%
(*烏克蘭選舉有「以上皆非」選項)

亞努科維奇宣佈勝出,但各地都出現選舉舞弊的指控,特別是在支持亞努科維奇的地區,投票人數遠遠超越第一輪投票,有些票站甚至有近100%的投票率,全國投票人數急增了250萬人。亞努科維奇作為受益人,又是控制政府機關的總理,成為眾矢之的。尤先科和季莫申科於是呼籲民眾上街抗議,要求重選,並加緊派遣監票人員。還有,選舉期間,尤先科的面部肌肉出現明顯老化,不斷變皺,檢查後發現原來是被下毒,更加激起國內外的關注。由於下毒殺人向來都是蘇聯和俄羅斯特務的專長,難免令人聯想是否俄羅斯為了支持親俄的亞努科維奇、鏟除親歐美的尤先科而這樣做。

十幾日後,最高法院確認選舉舞弊指控,下令重選,12月26日的選舉結果如下:

Viktor Yushchenko (尤先科) 1512萬票 52.0% (加90萬票)
Viktor Yanukovych (亞努科維奇) 1285萬票 44.2%  (減224萬票)

尤先科於是在下個月正式就任總統,並任命季莫申科為總理。整個事件被稱為「橙色革命」(Orange Revolution),因尤先科的宣傳刊物以橙色為主色,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在呼籲支持者上街時,也要求他們帶上橙色物品或衣服。

革命退潮

但橙色革命兩大巨頭,尤先科和季莫申科,很快就陷入內鬥。這除了是兩人在爭奪新政府的主導權之故,也因為烏克蘭在革命後修改憲法,削減總統權力,將權力交給總理和國會,令兩者的權力範圍變得模糊。最終季莫申科只當了9個月總理就被尤先科開除,由尤先科自己所屬政黨的黨友補上。但一般民眾似乎較為同情季莫申科,因為在兩年後的07年國會選舉中,季莫申科政黨的得票急增,超越了尤先科政黨,令尤先科被逼再次任命季莫申科為總理。

2010年再次舉行總統選舉時,兩人沒像04年時協商只由一人參選,而是分開參選。民眾對兩人的支持度亦大減,可能是因為兩人各自爆出醜聞,也可能是因為兩人政績並不彪炳:受2008年環球金融海嘯影響,烏克蘭經濟嚴重衰退、失業率上升、通賬又高。結果亞努科維奇漁人得利,勝出這次大選。選舉引發的示威和指控遠不如上屆選舉,顯示多數民眾當時都接受,亞努科維奇勝過季莫申科這個結果。留意今次投票人數較上次大減:

Viktor Yanukovych (亞努科維奇) 1248萬票 49.0%
Yulia Tymoshenko (季莫申科) 1159萬票 45.5%
(尤先科在第一輪投票中僅得5%票被踢出局)

亞努科維奇當選後不久,即著手打擊季莫申科,以貪腐罪將季莫申科收監,歐盟和美國均指這是政治打壓。同時,最高法院亦宣佈2004年革命時對憲法所作的修改是違憲 (憲法違憲,真不知這是甚麼邏輯...),令權力再次倒向總統。亞努科維奇任命長年副手「亞扎羅夫」(Mykola Azarov) 為總理。

今次示威

今次示威的觸發點,是去年底烏克蘭跟歐盟就商貿條約進行談判,在談判即將完成和簽署時,俄羅斯突然介入,向烏克蘭提供直接經濟援助,亞努科維奇在收到金援後當然就很識趣地中止跟歐盟的談判。事件令很多本來期望藉今次條約,令烏克蘭「脫俄入歐」的親歐盟民眾不滿,舉行大規模示威。

示威在11月21日晚開始,最初是和平進行,政府亦沒阻止。但示威者接下來幾日仍然繼續佔據首都基輔市中心的廣場,警方嘗試驅散,卻激起更多民眾上街,而且浪潮逐漸蔓延至民眾一向較為親歐盟的烏克蘭西部各地。民眾較為親俄羅斯的東部,亦有零星的請願支持政府。

隨著示威不斷擴大,尤其在西部開始失控,有政府大樓被示威者佔據,或地方議會斥責中央,還有歐美的施壓,亞努科維奇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1月16日,國會突然間通過一條反示威法,大大加強警察權力和對示威者的懲罰,令各界譁然,條款包括 (wiki資料):

The laws introduced 10-year jail terms for blockading government buildings; 阻塞政府大樓可入獄10年
hefty fines and prison terms for protesters who wear face masks and helmets; 戴口罩、面具、頭盔要受罰
fines and prison terms for unauthorised installation of and provision of facilities or equipment for tents, stages or amplifiers in public places; 使用帳幕、搭舞台、擴音器等要受罰
and driving bans for people who form convoys of more than five cars. 不准有多過5架車聚集
Also approved was legislation to easier strip members of parliament of immunity; 較容易取消議員豁免
the identification of members of non-government organisations funded by foreign governments or foundations as "foreign agents"; 將由外國資助的非政府組織視為間諜
2-year jail terms for defamation spread through social media; 網上傳播流言判入獄2年
1-year jail terms of corrective labour for slander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誹謗政府判勞改
 mandatory registration for internet-based media and prepaid mobile phone services purchasers. 網上及手機媒體要登記

簡單來說,是在極權國家才可能出現的法例。另外,之所以說突然通過,是因為這條法案是一提出就在當日獲得通過,國會幾乎沒有辯論,投票也是以議員舉手進行,完全扭曲正常議事程序。亞努科維奇在次日簽署法案,並辭退陸軍總司令 Hennadiy Vorobiev,保安大權落在內政大臣 Vitaliy Zakharchenko 身上 (報導指他是亞努科維奇兒子的好友)。

隨即法案實施,警方加大力度鎮壓,示威者反抗得更利害,死傷數目開始上升,歐美的反應越來越大,連亞努科維奇政黨的成員亦開始出現退黨潮。1月28日,總理亞扎羅夫請辭,國會取消反示威法,又「特赦」犯了反示威法的人,亞努科維奇向反對派領袖伸出橄欖枝,提出由他們組成擔任新總理,但他的威信已徹底破產,反對派領袖並無理會。示威的訴求已從簽訂歐盟商貿條約,變成指責亞努科維奇獨裁、貪腐、武力鎮壓人民,要求他下台。

2月20日,基輔爆發示威發生以來最大衝突,即早幾星期那些市中心淪為火海和戰場般的照片。歐盟宣佈對亞努科維奇政府的官員實施制裁,禁止他們進入歐盟和凍結他們在歐盟資產。同日,基輔市長和多名議員宣佈退出亞努科維奇的政黨。次日 (21日),在歐盟官員中介下,亞努科維奇跟反對派領袖完成談判,讓反對派組織新政府、修改憲法削減總統權力、並提早大選。

再下一日 (22日),亞努科維奇和親信突然失蹤,警方亦不再阻撓示威者,示威者進佔政府大樓,國會完全由反對派控制。他們火速地通過多項決議,立即修改憲法、定下大選日期、下令釋放被囚的季莫申科、開除亞努科維奇和多名官員。23日,季莫申科親信,她所屬政黨的副黨魁 Olexander Turchynov 當選國會議長,同時兼任臨時總統和臨時總理。烏克蘭局勢在兩三日內,來了個180度改變。

為何會轉變得這麼快呢?俄羅斯總統普京雖然撐亞努科維奇,但他畢竟只能在金錢上支援,總不可能像當年蘇聯出兵匈牙利和捷克那樣,派兵開入烏克蘭吧?那亞努科維奇能依靠的,終究只有自己。而他早前更換陸軍總司令,顯示他可能想軍隊加入鎮壓,但軍方未有同意執行。當基輔淪為戰場,他堅持下去可能也只會引來更大反抗,那就談判吧。但談判完成後,仔細一想,其實大勢已去。權力被削弱,又肯定不會勝出下屆大選,被清算只會是時間問題,還是早點落跑吧。早兩年北非多國革命,突尼西亞的獨裁者「本阿里」和埃及的「穆巴拉克」,也是在知道失勢時就立即逃出首都,利比亞的「卡達菲」以為能撐住,留了下來,結果被民兵抓住,即場處決。

在這裡也引述一組數字。國會是以328票對0票的結果下彈劾亞努科維奇,將他開除的。國會共有450席,亞努科維奇所屬政黨在上屆選舉有185席,但現在國會以328票開除亞努科維奇,顯示他的政黨已經有相當多的議員倒戈,確實是眾叛親離。27日,國會再以331票通過新政府名單。

需要留意的人物

示威一開始有三大領袖,他們是:

Arseniy Yatsenyuk 前外交部長、經濟部長。曾是尤先科部下,現在是季莫申科政黨的黨團代表。
Vitaliy Klychko 著名拳擊手、領導其中一個反對黨
Oleh Tyahnybok 領導其中一個反對黨、烏克蘭民族主義者、不親俄也不親歐,但曾說一定要在兩者揀一個的話會選親歐

早前美國國務院助理國務卿 Victoria Nuland 跟美國駐烏克蘭大使 Geoffrey Pyatt 被竊聽電話,對話內容被放上 youtube,雖然大多數傳媒集中報導 Nuland 用粗口罵歐盟幫不上忙,但對話內容還包括她分析烏克蘭政局,和美國的立場,還有點評各示威者領袖。

Nuland「I don't think Klitsch (Vitaliy Klychko) should go into the government.」

Pyatt「Yeah. I guess... in terms of him not going into the government, just let him stay out and do his political homework and stuff. I'm just thinking in terms of sort of the process moving ahead we want to keep the moderate democrats together. The problem is going to be Tyahnybok and his guys and I'm sure that's part of what Yanukovych is calculating on all this.」

Nuland「I think Yats (Arseniy Yatsenyuk) is the guy who's got the economic experience, the governing experience. He's the... what he needs is Klitsch and Tyahnybok on the outside.」

這段是評論,亞努科維奇願意讓反對派領袖擔任總理以平息事態,而 Nuland 認為三人當中只有 Yatsenyuk 有管治經驗,另外兩人不適宜加入政府。Pyatt 也同意,指出應該要扶助溫和派,同時要防範激進派令事件失控。

隨著局勢變化,又加入了三人:

Dmytro Yarosh 右翼組織領導人、激進派示威者頭領
Olexander Turchynov 季莫申科長期盟友、他們政黨的副黨魁。亞努科維奇被推翻後,獲國會選為議長兼臨時總統兼臨時總理
Yulia Tymoshenko (季莫申科) 前總理、其中一個反對黨領袖、親歐盟。本身跟丈夫是烏克蘭頭幾名的富豪。2011年被收監,但政黨一直在運作,現已被釋放

上星期,歐美支持的 Yatsenyuk 果然獲舉薦為新總理,其餘閣員亦以季莫申科政黨的人為主。

如果舉行總統選舉,這幾人當中,無疑季莫申科是最有優勢可以當選。她在幾個人當中,知名度最高,也獲得歐美支持,上一屆選舉也只是略輸給亞努科維奇。儘管她政績遭人質疑,評價較為兩極化,但我們要比較她跟其他人選,而比較之下她始終是有實力的一位。

我們也要考慮烏克蘭的選舉制度。烏克蘭總統選舉是兩輪投票制,第一輪無人取得過半票的話,由最高票兩人再晉身第二輪。季莫申科在第一輪成為頭兩位之一應該無問題,而在第二輪,如對手是親俄派,她勝定;對手是激進派,她也可贏。最大的威脅是她的黨內鬧翻,溫和派對溫和派,這就要看他們內部自己怎麼解決了。那她是否有能力管治好烏克蘭呢?以她過去的政績,難說。

東西分裂‧親俄親歐分裂

現在稱為烏克蘭的地區,在歷史上曾經被多個不同國家控制,如蒙古 (西征部隊)、波蘭、土耳其等,到18世紀被俄羅斯拼入,獨立的時間不長。俄羅斯實行「俄化政策」(Russification),在各個屬地 (波羅的海三國、芬蘭、波蘭、烏克蘭等) 教授俄語、禁用土語,並且引入俄羅斯人移民,改變了烏克蘭的民族組成。到了蘇聯時代,烏克蘭爆發大飢荒,死了很多人,蘇聯更加加緊引入俄羅斯人填補空缺 (有認為是史太林故意製造飢荒清除烏克蘭人)。

越是深藍色代表越是多俄羅斯人 (維基圖片)
看回地圖,烏克蘭南端的克里米亞半島 (Crimea peninsula) 是俄羅斯人比例最高的地區。俄羅斯自二百年前奪得半島以來就非常重視該地,因為俄羅斯在北方的港口在冬天會結冰,而在南方的半島並不會。半島也處在黑海中央,具格外戰略地位。半島上的 Sevastopol 港由俄羅斯建立,是俄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現在仍是俄國「黑海艦隊」的母港 (烏克蘭出租給俄國)。

另一個多俄羅斯人的地區是西南方的敖得薩 (Odessa),在以前也是俄國的重要軍港 (在「機動戰士高達」中也是自護/吉翁軍的地球軍基地)。另外最東端的兩個省也有較高的俄羅斯人比例,該地段被是頓涅茨克盆地 (Donetsk Basin),是礦產資源豐富的工業地區。再大範圍一點看,這裡也靠近俄羅斯的「頓河的羅斯托夫」(Rostov on Don)。羅斯托夫是港口,也是頓河的河口,頓河靠著運河,連接了伏爾加河等多條內陸河,羅斯托夫因此可以直通俄羅斯的大後方,有重要戰略地位。

紅/黃色地區,季莫申科票數較多
紫/藍色地區,亞努科維奇票數較多
上圖是上次2010年的總統選舉結果,仔細比較跟上面的兩張圖,可以發現越是多俄羅斯人的地區,就越是投向亞努科維奇,整體來說呈現了西北 vs 東南的情形。但我們不宜將民族當成唯一因素,畢竟這些地區中,只有克里米亞半島一處是真的由俄羅斯人佔多數,也就是說,在東南的其他地區裏面,有相當一部份的烏克蘭人也投了票給亞努科維奇,是親俄派。

這部份可以用經濟誘因來解釋。東部貼近俄羅斯,經貿和日常生活自然也跟俄羅斯連成一線,與俄羅斯維持良好關係可以得到較大利益,西部則不會。而如果跟歐盟簽了商貿協定,經濟重心勢必會向西移,而如果跟俄羅斯的商貿減少,東部的經濟也會受創。事實上,最東面兩個省明明俄羅斯人較克里米亞半島為少,投亞努科維奇的票卻更多。

烏克蘭各省人均收入,東南部較西北部高,
尤其是最親俄、最多人投票給亞努科維奇的東面兩省
有評論說,早前示威的只是西北部的親歐民眾,亞努科維奇在東南部仍有很大支持。的確,東南部是親俄,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一定支持亞努科維奇。到了示威後期,亞努科維奇的貪腐和獨裁行徑已經表露無遺,即使親俄者也撐不下去。去年底東南部仍有不少反示威的示威,但上幾個星期已越來越少,直至亞努科維奇被推翻,東南部民眾擔心跟俄羅斯關係轉差,才空群而出。他們的主要訴求是維持跟俄羅斯關係 (甚至脫烏入俄),也有質疑推翻亞努科維奇不合程序,但死忠支持亞努科維奇本人的並不多。

烏克蘭能順利「脫俄入歐」嗎?

烏克蘭新政府一開首就響應西北部民眾和示威者要求,說長遠要加入歐盟。從心態上看,加入歐盟就是跟英法德等西歐國家屬同一圈子,是真正的歐洲一份子,而非在國際上聲名狼藉的俄羅斯的附庸。儘管現在有幾個歐盟國家陷入財困,整體來說歐盟在管治水平和人民生活質素方面,都在多種國際排名上名列前矛,是「先進國家」的代名詞。而從實際角度看,加入歐盟的東歐前蘇聯國家,管治質素普遍有所提高,因為要獲准加入歐盟須符合多項條件,歐盟會派觀察員查核申請國的情況,其實有點好像考試合格可以拿張證書一般。

但烏克蘭現時離通過這些評核,正式加入歐盟,還有很長的路。在達成這部份之前,夾在俄歐之間,應如何自處呢?何況加入歐盟雖然可以參與歐盟共通市場,有經濟得益,但烏克蘭現在經濟的確很依賴俄羅斯,要轉型並非一朝一夕的事,亦勢必會遭到東部人反對。

除了歐盟,俄羅斯更在意的恐怕是烏克蘭會否加入北約,因為加入北約可以比加入歐盟快得多,而且加入了北約,美國就可以大條道理在烏克蘭建立基地,直接威脅俄羅斯的中心地區。

相信烏克蘭新政府在實際上會小心平衡俄歐兩方的利益,畢竟國內局勢未穩定,經濟又差,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現時也還未確定歐美會提供多少金援。但現在俄方入侵和搞局,烏克蘭的亂象恐怕仍要持續下去。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新政府上台後,東南部親俄派立即上街,而一些「神秘武裝組織」亦隨即在克里米亞半島各地發難,以坦克車和裝甲車管制公路、佔領政府和軍事設施,還在半島跟大陸連接的地段設置路障。說真的,這樣有規模、有人力、有物力、有計劃的「武裝組織」,你說不是俄羅斯軍隊都沒人信啦。事實是俄羅斯一直都有在克里米亞租用軍事設施,在當地有駐軍,可以隨時出擊,很多人證物證甚至環境證據都指向俄軍,只是俄方死不承認而已。現在克里米亞半島實際上已經被俄羅斯佔領了。但俄方行動暫時僅限於克里米亞,俄烏雙方也未正式宣戰或交火,這倒是為雙方留了一線。

不少外國傳媒在和08年攻打「格魯吉亞」(Georgia) 相提並論,但首先兩國國力和規模相差甚遠:格魯吉亞人口只有不足5百萬,面積7萬平方公里;烏克蘭人口逾4千萬,面積60萬平方公里。現實政治格局方面,格魯吉亞和俄羅斯的爭端,在於格魯吉亞內有兩個地區,Abkhazia 和 South Ossetia,在90年代自行宣佈獨立,並且受俄羅斯保護,俄羅斯早就實際控制該兩個地區,俄羅斯08年出兵格魯吉亞,是因格魯吉亞先行出兵 South Ossetia 想奪回主權。格俄戰爭只打了幾日,俄羅斯讓格魯吉亞知道自己無力反抗後便鳴金收兵。

我不認為戰況會像格俄戰爭,倒是局勢演變,可能會令克里米亞變成另一個 South Ossetia:俄羅斯鼓動當地宣佈獨立,讓它當附庸國,而烏克蘭雖然口頭上不承認,實際上卻做不到甚麼。

對俄羅斯而言,克里米亞是唯一俄羅斯人佔多數的地區,本身又已經是個有高度自治的國中國,有自己一套憲法、議會和政府,還有重要戰略價值,現在未開一槍就先搶下它,符合 cost-performance。但如果全面出兵攻打整個烏克蘭,所需要動用的資源將要大很多,也不可能像在克里米亞那般沒有人抵抗。另一方面,亞努科維奇已經眾叛親離,即使他歸位,在國內能得到的支持也是非常有限,即是要靠俄國支援,幫他復位並不划算。這個「廢帝」是隻棄子,作用只是提供俄方一個出擊的「大義名份」,俄方沒需要真的幫他復位。須留意的是,儘管俄方說不承認新政府,給予亞努科維奇庇護並出示他的書信,但至今還未有任何他跟普京親身會面的情節上演。亞努科維奇被趕下台頭幾日,還有俄媒社評大罵他出賣普京過往信任和幫助,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至於烏克蘭新政府方面,一來他們真的沒實力反抗,二來他們也明白克里米亞鬧獨立只是遲早的事,現時目標應是先防止其他有較多俄羅斯人居住的地區鬧事,讓普京可藉故全面入侵。

如果雙方真是點到克里米亞即止,那俄羅斯一日未攻入其他地區,或未有前線人員擦槍走火、未有流血衝突,局勢還有和平化解的可能。某程度上,雙方可是有著默契:俄方死不承認那些是俄軍官兵,也不讓他們發動攻擊,烏方則不作武力抵抗。之前有傳俄羅斯向克里米亞內仍然效忠新政府的烏克蘭部隊下通諜,但這樣十分危險,因為萬一那些部隊不投降,俄羅斯要拿他們怎麼辦?真的殺入去,肯定造成死傷,那就是赤裸裸的軍事衝突,勢必令群情洶湧,很難收場,因此俄方之後又澄清其實沒有下通諜這回事。

但正所謂開戰容易停戰難,雙方真的會就這樣以對峙為結局嗎?尤其是,現在掌握主導權的普京是否會滿足於只拿到克里米亞呢?克里米亞半島固然是極具戰略價值,俄羅斯一定要控制在手,但這樣做會令烏克蘭其他地區的民眾對俄羅斯更加反感,即使現在劍拔弩張的局勢緩和,長遠來說烏克蘭恐怕也是只會傾向跟歐美合作。

因此普京另一個盤算,可能是要令歐美再出洋相,令他們失信於烏克蘭,展示自己才是真正的「大佬」,並體面地結束局面,以維持在烏國的影響力,也讓自己日後在國際舞台上有更大發言權。事實上,面對今次行動,歐美的確是無能為力,到目前為止的反應也是以口頭斥責為主。烏克蘭並未加入歐盟或北約,歐美很難出兵支援,但這畢竟只是程序上的問題,他們當然可以像俄羅斯那樣不管條約,自行出兵,但他們本來就不想為烏克蘭跟俄羅斯開打,所以不會出兵。一來一跟俄羅斯開打不會兩下子就打完,一定是場硬仗。二來歐洲 (包括烏克蘭) 的石油和天然氣很多是由俄羅斯輸出,你想制裁他?他反過來制裁你就差不多。(現在還要是冬天,沒了石油跟天然氣歐洲一定大亂。) 三來即使打不成仗,幫助陷入財困的烏克蘭還債和穩定經濟本身就要花一大筆金錢,正在行緊縮政策的歐美未必想負起重擔。總之,普京就是看衰他們不會接招才出招出得這麼放肆。

普京要發「俄國夢」?

早些時候,有些專門反對美帝的評論員,不斷講不要聽西方傳媒那些不中立的報導,示威者很多是右翼法西斯激進份子,烏克蘭有很多人俄羅斯人受害,這樣下去會分裂云云。但現在事態發展,俄方是直接入侵了克里米亞,是一國入侵另一國的事件,跟當地人尋求分裂是完全兩個層次的事。雖然還未有人正式開火,但這始終是十多年來第一次在歐洲本土發生的戰事,適逢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的一百周年,不少歐洲國家本來正在準備大規模紀念活動,現在忽然爆出大頭佛,俄方手法還要這麼老土,很多歐洲網民都說真是時間倒退。(高加索地區雖然地理上處於歐洲,但一般歐洲人關心有限,所以上一次在歐洲的戰事是90年代末的科索沃戰爭。)

俄羅斯說要保護烏克蘭的俄羅斯人安全,但第一新政府完全沒說過會打壓俄羅斯人,第二出兵始終是侵犯了烏克蘭主權和國際慣例,第三維護安全怎麼會變成對付當地軍隊、佔領當地軍事設施?至今為止俄羅斯都沒提出到客觀上的確是非出兵不可的理由。這才是赤裸裸的強搶,是真實的帝國主義表現,普京仍然在讓俄羅斯造著「俄國夢」,要搶回俄羅斯帝國甚至蘇聯的勢力範圍,實現俄羅斯民族偉大復興云云。誰叫另一個在部份評論員口中的萬惡之源的帝國主義國家和聯盟不敢接他的招?

如果說為了保護別處的同族人安全就可以出兵,改天中共會不會說香港反蝗行動很可怕,是右翼法西斯激進份子,內地客生命財產面臨威脅,為了保護他們要派解放軍進駐香港機場、青馬大橋、過海隧道、廣東道、畢打街、百德新街...?應該不會吧...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