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6%AC%E5%85%B6%E9%A0%93%E6%94%B9%E5%9C%8B%E5%90%8D%E6%89%80%E7%82%BA%E4%BD%95%E4%BA%8B-130911
早兩星期,就在全球關注特金會之際,有一單同日發生的國際新聞可能被大家忽略了,就是歐洲小國馬其頓宣布將會改名北馬其頓。為何無端端要改國家名呢?其實這不是無端端,事關馬其頓能否加入北約和歐盟,對地緣政治有不少影響。
馬其頓位於巴爾幹半島,希臘北鄰,人口約200萬,是1991年南斯拉夫解體後成立的新國家。說新國家的話當地人大概不會同意,畢竟大家都應該聽過古代西史有位亞歷山大大帝,就是2300年前的古代馬其頓王國國王。正是這位亞歷山大大帝搞到馬其頓和希臘鬧交,希臘妨礙馬其頓加入北約和歐盟。
作為古代西史偉人,現代希臘和馬其頓當然都想從亞歷山大大帝韜光,加強自己的歷史文化實力,而某程度上,現代希臘比馬其頓更有資格自稱是亞歷山大大帝後人。古馬其頓受古希臘文化影響極深,古馬其頓經常被當成古希臘文化圈的一部分,古馬其頓人最終被希臘人同化,連古馬其頓首都也是在現今希臘境內 (古馬其頓領土橫跨現代希臘和馬其頓)。反觀現代馬其頓人跟古代馬其頓人其實不是同一種族,更接近保加利亞人,是距今1500年前才抵達馬其頓地域。
由於這個問題,自馬其頓脫離南斯拉夫獨立以來,希臘都指責馬其頓想搶奪其歷史文化,甚至說馬其頓有意染指希臘境內的馬其頓地域。由於希臘已經加入了北約和歐盟,對新申請加入者有否決權,希臘一直阻攔馬其頓加入。希臘甚至逼其盟友的歐美多國不可直呼馬其頓為馬其頓,必須稱其為「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英文簡寫FYROM,也就是說標明這個馬其頓跟古代馬其頓是不同的。現在希臘對改名北馬其頓表示歡迎,指這顯示馬其頓放棄成為全馬其頓歷史文化和地域代表的主張。
馬其頓只是個200萬人的小國,加不加入北約和歐盟有很大差別嗎?打開地圖,會看到前南斯拉夫國家被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的希臘、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包圍,是北約和歐盟勢力範圍的一個缺口。這個缺口正被俄羅斯虎視眈眈,俄羅斯一直試圖加強在前南斯拉夫國家的影響力,讓他們不加入北約和歐盟,確保這個缺口存在。因此前南斯拉夫國家就成為了美歐和俄羅斯之間角力的棋子。當然,北約主要是軍事合作,歐盟則包括經貿和居住權等問題,加入後者過程較繁複,美歐的想法是先讓他們加入北約。
前南斯拉夫國家中,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已經加入北約和歐盟。黑山,以及非屬前南斯拉夫但位置相鄰的阿爾巴尼亞,則是已加入北約,未加入歐盟。剩下的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科索沃是兩者也未加入,但有展開商討。塞爾維亞和科索沃問題是連著的,一日塞爾維亞不解決跟科索沃的領土爭議,都很難加入北約或歐盟。波斯尼亞則因內部種族問題令情況較複雜。相對的,馬其頓只要解決了希臘的反對,加入就可以順暢得多。美國和英法德等都支持希臘和馬其頓解決爭議。
可是,今次馬其頓宣布將會改名,問題就一勞永逸嗎?變數還有不少。第一,改名要獲公投通過才能實施,而馬其頓民意是否支持改名,仍未明確。第二,現屆希臘政府是左翼政府,較不重視民族主義,所以對馬其頓態度較柔軟,但在野的右翼政黨都表明不收貨,必須馬其頓不再叫自己馬其頓才可 (即是無心解決爭議)。希臘明年大選,民調顯示在野的右翼政黨領先,新政府上場後反口,也是有可能的。
除了馬其頓,希臘亦牽涉入另一個領土爭議,就是地中海島國塞浦路斯。該島由希臘人和土耳其人居住,但方在1974年分裂為南北兩半,背後各獲希臘和土耳其支持。由於這個問題,希臘反對土耳其加入歐盟 (土耳其已入北約),土耳其則反對塞浦路斯加入北約 (南塞浦路斯已入歐盟)。近年南北雙方和談有進展,但何時能統一仍是未知。不過考慮到近年土耳其在總統埃爾多安領導下走向專制,跟歐盟關係亦轉淡,即使塞浦路斯爭議解決了,希臘不反對了,土耳其大概還是很難加入歐盟。
2018年10月20日
高官賴死不走好容易?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B%98%E5%AE%98%E8%B3%B4%E6%AD%BB%E4%B8%8D%E8%B5%B0%E5%A5%BD%E5%AE%B9%E6%98%93%EF%BC%9F-113300
看到標題,別誤會,這篇文不是講香港,是講外國。傳媒很愛叫人下台,美國的特朗普、英國的文翠珊、日本的安倍晉三等等,都因為民望低,被傳媒批死一定會下台。但新一年開始了,他們仍然在台上。今次文章會談一下為何這些高官沒被罵走。
特朗普仍獲共和黨基層支持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醜聞不斷 (應該說上台前也已經醜聞不斷),儘管經濟向好,他的民望仍在低位徘徊,最新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其支持度只有36%,反對度卻有59%,差距甚大,而且這差距已持續數月都沒有好轉。反對派民主黨的議員說應該彈劾他逼他下台,而從民調看,這樣做似乎會得到不少民眾支持,但國會兩院由共和黨控制,主動權不在民主黨。共和黨方面其實亦傳出不少大老認為特朗普已成負累,不但民望低,治國也缺乏方向,份人又難以合作,不如彈劾他,由形象較好的副總統彭斯取代。
不過共和黨大老不敢這樣做,而最主要的,是特朗普在共和黨基層中的支持度仍然極高,令共和黨大老擔心彈劾特朗普會引來基層不滿。同一個蓋洛普民調就顯示共和黨員仍有81%說認同特朗普表現,反對他的主要來自民主黨員,只有5%認同他,中立者則只有31%認同。需知道,共和黨的議員要連任,第一步要先在黨內初選勝出,因此他們不可能得罪黨的基層,不然在初選就輸了,你幾得到中間選民或民主黨員支持都沒有用。
所以,一些膽敢跟特朗普唱反調的共和黨議員都是參議員,因為參議員是6年一任,很多還要過幾年才要面對選舉,可以暫時不理來自基層的壓力。其中一些更已經豁出去,講明自己不會爭取連任,那就更無後顧之憂,可以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事了。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特朗普暫時仍然安全。但如果2020年總統選舉臨近,他的民望再不上升,不像會贏,到時共和黨議員會怎樣就很難說了,畢竟政客當然是見風轉舵「投贏果個」。
保守黨分裂文翠珊得利
英國首相文翠珊方面,自從她無端端宣布提早大選卻輸掉,聲望暴跌,各種不利消息特別是內閣內鬥不斷,各界都批死她會下台,或是被黨內挑戰者逼宮,甚至有人估工黨的科爾賓會上台。但當然這沒有發生,文翠珊做到現在,賴死不走,大家都耐何不了她。
首先我們要明白,逼宮不是只有逼宮一個步驟,還要有個能夠取代文翠珊,在新的黨魁選舉中勝出的人選才行。現在問題就是想推倒文翠珊的人很多,但能夠找到足夠支持讓自己做新黨魁的人卻欠奉。我們重溫當日文翠珊是怎麼當上首相的。當時支持留歐的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失敗辭職,由脫歐派做下任首相似乎順理成章,但脫歐派同時有幾個人想做,無法團結,而留歐派亦不甘認輸,於是找來文翠珊這個立場曖昧 (她說支持留歐但沒有在公投期間為留歐拉票) 的人出馬,並且講出「脫歐就是脫歐」這個曖昧口號 (似乎支持脫歐但沒有具體說明),成功得到部分脫歐派支持,一統江湖,當上黨魁和首相。
現時保守黨內脫歐派和留歐派之爭,又再細分為硬脫歐派、軟脫歐派和暗地裏想留歐派之爭,更加錯綜複雜,令想取代文翠珊者更難湊夠支持。因此文翠珊死不辭職,其他人也推倒不了她。還有一個考慮,就是現在保守黨沒有國會過半數,即使取代了文翠珊,新首相所面對的局勢仍然嚴峻,何況還有脫歐談判這個燙手山芋未解決,現在取代她做首相其實無甚好處。某程度上,外面威脅反而有利文翠珊。所以文翠珊有一定機會能做到脫歐談判結束為止。
反對派分裂安倍晉三得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方面,儘管他年中接連爆出醜聞,還輸掉幾場地方選舉,令民望下跌,外界以為他大勢已去,但他反應夠快,立即改組內閣,不但延攬一些受歡迎的政客入閣提高支持度 (如外相河野太郎和總務相野田聖子,民調說有7成人認同他們入閣),同時藉分豬肉拉攏自民黨內派系支持,靠一招就成功穩住局勢。
相對的,反對派情況混亂,本來的最大在野黨民進黨民望低迷,一些成員於是出走跟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組成新黨希望黨,另一批成員則不滿小池和希望黨方向,又組成另一個新黨立憲民主黨,令民眾無所適從。安倍宣布提早大選,在反對派內鬥分薄票源之下,自民黨成功勝選,安倍順利連任。直到現在,反對派幾個黨仍然繼續分裂,未能就團結對付安倍達成共識,安倍相位更加穩固,甚至有機會實現他的修憲大夢,儘管民調顯示他的支持度只有4成左右,並不算高。
以上三個例子可見,高官不是外間罵或者民望低就會下台的,自家陣營和對家陣營的形勢都有重要影響。如果執政陣營夠團結,反對陣營則散沙一盤,而且有排都不用面對下一場選舉,賴死不走是絕對可行的。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8%A7%80%E5%AF%9F-%E9%AB%98%E5%AE%98%E8%B3%B4%E6%AD%BB%E4%B8%8D%E8%B5%B0%E5%A5%BD%E5%AE%B9%E6%98%93%EF%BC%9F-113300
看到標題,別誤會,這篇文不是講香港,是講外國。傳媒很愛叫人下台,美國的特朗普、英國的文翠珊、日本的安倍晉三等等,都因為民望低,被傳媒批死一定會下台。但新一年開始了,他們仍然在台上。今次文章會談一下為何這些高官沒被罵走。
特朗普仍獲共和黨基層支持
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台以來醜聞不斷 (應該說上台前也已經醜聞不斷),儘管經濟向好,他的民望仍在低位徘徊,最新的蓋洛普民調顯示其支持度只有36%,反對度卻有59%,差距甚大,而且這差距已持續數月都沒有好轉。反對派民主黨的議員說應該彈劾他逼他下台,而從民調看,這樣做似乎會得到不少民眾支持,但國會兩院由共和黨控制,主動權不在民主黨。共和黨方面其實亦傳出不少大老認為特朗普已成負累,不但民望低,治國也缺乏方向,份人又難以合作,不如彈劾他,由形象較好的副總統彭斯取代。
不過共和黨大老不敢這樣做,而最主要的,是特朗普在共和黨基層中的支持度仍然極高,令共和黨大老擔心彈劾特朗普會引來基層不滿。同一個蓋洛普民調就顯示共和黨員仍有81%說認同特朗普表現,反對他的主要來自民主黨員,只有5%認同他,中立者則只有31%認同。需知道,共和黨的議員要連任,第一步要先在黨內初選勝出,因此他們不可能得罪黨的基層,不然在初選就輸了,你幾得到中間選民或民主黨員支持都沒有用。
所以,一些膽敢跟特朗普唱反調的共和黨議員都是參議員,因為參議員是6年一任,很多還要過幾年才要面對選舉,可以暫時不理來自基層的壓力。其中一些更已經豁出去,講明自己不會爭取連任,那就更無後顧之憂,可以按自己的政治理念行事了。不過這些人終究是少數,特朗普暫時仍然安全。但如果2020年總統選舉臨近,他的民望再不上升,不像會贏,到時共和黨議員會怎樣就很難說了,畢竟政客當然是見風轉舵「投贏果個」。
保守黨分裂文翠珊得利
英國首相文翠珊方面,自從她無端端宣布提早大選卻輸掉,聲望暴跌,各種不利消息特別是內閣內鬥不斷,各界都批死她會下台,或是被黨內挑戰者逼宮,甚至有人估工黨的科爾賓會上台。但當然這沒有發生,文翠珊做到現在,賴死不走,大家都耐何不了她。
首先我們要明白,逼宮不是只有逼宮一個步驟,還要有個能夠取代文翠珊,在新的黨魁選舉中勝出的人選才行。現在問題就是想推倒文翠珊的人很多,但能夠找到足夠支持讓自己做新黨魁的人卻欠奉。我們重溫當日文翠珊是怎麼當上首相的。當時支持留歐的卡梅倫因為脫歐公投失敗辭職,由脫歐派做下任首相似乎順理成章,但脫歐派同時有幾個人想做,無法團結,而留歐派亦不甘認輸,於是找來文翠珊這個立場曖昧 (她說支持留歐但沒有在公投期間為留歐拉票) 的人出馬,並且講出「脫歐就是脫歐」這個曖昧口號 (似乎支持脫歐但沒有具體說明),成功得到部分脫歐派支持,一統江湖,當上黨魁和首相。
現時保守黨內脫歐派和留歐派之爭,又再細分為硬脫歐派、軟脫歐派和暗地裏想留歐派之爭,更加錯綜複雜,令想取代文翠珊者更難湊夠支持。因此文翠珊死不辭職,其他人也推倒不了她。還有一個考慮,就是現在保守黨沒有國會過半數,即使取代了文翠珊,新首相所面對的局勢仍然嚴峻,何況還有脫歐談判這個燙手山芋未解決,現在取代她做首相其實無甚好處。某程度上,外面威脅反而有利文翠珊。所以文翠珊有一定機會能做到脫歐談判結束為止。
反對派分裂安倍晉三得利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方面,儘管他年中接連爆出醜聞,還輸掉幾場地方選舉,令民望下跌,外界以為他大勢已去,但他反應夠快,立即改組內閣,不但延攬一些受歡迎的政客入閣提高支持度 (如外相河野太郎和總務相野田聖子,民調說有7成人認同他們入閣),同時藉分豬肉拉攏自民黨內派系支持,靠一招就成功穩住局勢。
相對的,反對派情況混亂,本來的最大在野黨民進黨民望低迷,一些成員於是出走跟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組成新黨希望黨,另一批成員則不滿小池和希望黨方向,又組成另一個新黨立憲民主黨,令民眾無所適從。安倍宣布提早大選,在反對派內鬥分薄票源之下,自民黨成功勝選,安倍順利連任。直到現在,反對派幾個黨仍然繼續分裂,未能就團結對付安倍達成共識,安倍相位更加穩固,甚至有機會實現他的修憲大夢,儘管民調顯示他的支持度只有4成左右,並不算高。
以上三個例子可見,高官不是外間罵或者民望低就會下台的,自家陣營和對家陣營的形勢都有重要影響。如果執政陣營夠團結,反對陣營則散沙一盤,而且有排都不用面對下一場選舉,賴死不走是絕對可行的。
機關算盡反害自己的小池百合子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6%A9%9F%E9%97%9C%E7%AE%97%E7%9B%A1%E5%8F%8D%E5%AE%B3%E8%87%AA%E5%B7%B1%E7%9A%84%E5%B0%8F%E6%B1%A0%E7%99%BE%E5%90%88%E5%AD%90-104169
上月的日本大選,當地傳媒一直將注意力放在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新成立的希望黨,特別是為何她剛開始似乎氣勢如虹,似乎能威脅到自民黨,但在短短兩三周內卻急轉直下 (日媒稱為「失速」),結果只能做第三大黨,連遲過她成立兼原有議席更少的立憲民主黨也表現得比她好。筆者認為第一原因是她機關算盡最終害到自己,第二是日媒的見高拜見低踩。
小池想做首相一說,過去一年在日媒中流傳以久,事實上從得政的有誰不想向更高發展呢?但小池過去一年連續兩次在東京的選舉 (都知事和都議會) 都大勝,特別是贏了自民黨的候選人,自然令外界更加相信她有實力挑戰首相寶座,至少日媒是這樣講的。小池因此見獵心喜,認為自己應該搏一鋪,於安倍晉三宣布提早大選後就急忙宣布成立新黨參加,儘管她手中無人手也無資源。畢竟誰也無法擔保隔幾年再次大選的時候她能再有這樣的優勢。
但正如筆者7月評論都議會選舉時都講過,認為小池立即就能做首相的分析是太快下判斷,因為該次選舉中自民黨的傳統盟友公明黨不知何解不肯合作,令自民黨的得票額外地低,而小池黨的得票和議席雖然較想像中多,卻並非過半,難保在大選中自公恢復合作的情況下能勝利。而且從往績看,東京的選民一向很飄忽,小池在東京以外是否有一樣的人氣也很難講。
此時,在該兩次選舉中都大敗的原本最大反對黨民進黨的黨魁前原誠司,公開說希望跟希望黨合作甚至合併,一起對付安倍。有咁大隻蛤乸跳出來,當然食住先啦。小池有人氣卻無資源,民進黨無人氣卻有資源,雙方合作是有潛力的。可是在前原跟黨幹部說,大家一起加入希望黨,黨幹部也投票通過後,原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小池不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忽然說只會接收同意她政治理念的人,還羅列了一張清單要民進黨人逐個簽紙確認。
要求同一政黨的人有同一理念本非過份的要求,可是她在人家黨都通過之後才這麼講,就讓人有上當的感覺,怎麼答應了之後才冒出這麼多條件?這張清單上亦要求支持修憲,但這跟民進黨過去一直反對修憲的立場是相違背的,簽了名等於打倒昨日的我。日媒形容這個簽名確認為「踩畫」,這是以前德川幕府鎮壓天主教徒時,要民眾逐個踩上一幅耶穌的畫來確認他們不信耶穌,是個相當負面的名詞。
其實小池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怕希望黨被民進黨人鵲巢鳩占,怕一次過加入這麼多人,會否自己失去黨的主導權?而且要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選民會否覺得希望黨跟民進黨沒有分別?但這也逼得一些不肯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另立新黨,令反對派一起對付安倍的計劃破局,更批評小池搞獨裁,排除異己。自民黨則批評兩黨合併等於舊酒新瓶,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沒有政治理念,為了保住議席甚麼也肯做。這些事都令希望黨形象轉差。
日媒提出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做首相必須是國會議員,小池想做首相就要選議員,但她已經是東京都知事,做了才一年都知事就辭職是否不負責任?或者顯示她只是將都知事當踏腳石?於是小池澄清自己不會辭職參選。那萬一希望黨勝選會推舉誰做首相呢?小池竟然說等看到選舉結果後再說。這又怎麼行呢?要選民不知道你會推舉誰做首相就投你票?
此時有日媒分析選舉地圖,發現希望黨明明派了很多候選人狙擊各個自民黨幹部,卻放過了前防衛相石破茂和現任總務相野田聖子,這兩人都是自民黨內有名公開反對安倍的。過去曾是自民黨員的小池就說,因為跟他倆是朋友嘛,令石破和野田立即跑出來澄清自己跟小池其實不是那麼熟。大佬,現在我們是敵人,你卻說我們是朋友,靠害咩?
筆者7月的評論也講過,小池新黨要一下子就取得國會過半是很難的,必須透過合縱連橫,跟其他反對黨合作,甚至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裡應外合,才有機會推倒安倍。日媒認為小池放過石破和野田,正正是密謀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合作,而且小池也沒派人在公明黨的選區參選,明顯想分化自公兩黨。於是記者又問小池是否願意跟石破或野田合作支持他們做首相,她竟然繼續不肯答。有日媒就開始說,小池的盤算不是自己取得過半,是阻止自民黨取得過半,讓安倍下台,石破或野田做黨魁,就跟他們合作。
這樣一搞選民就更迷惑了。投票給希望黨,小池不會做到首相,還有機會跟自民黨合作,那到底投票給她做甚麼呢?後來希望黨宣布政綱,亦沒甚新意,支持修憲一項則被反修憲的勢力抓住,批評希望黨是「自民黨的補完勢力」(by日本共產黨)。結果一連串的算計太多,反而不斷提供彈藥給其他政黨和傳媒攻擊她,令其形象變壞。
到最新民調出來,希望黨的支持度沒預期的高,日媒紛紛形容是「失速」,更加踩多她兩腳。這更加讓選民覺得整件事變成鬧劇,以及投希望黨都沒機會打敗自民黨,不如投給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自民黨的立憲民主黨,令希望黨進一步流失支持。不過其實希望黨原本是否有能力打敗自民黨就是成疑的,日媒事前將她捧到這麼高,可說是間接害了她。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6%A9%9F%E9%97%9C%E7%AE%97%E7%9B%A1%E5%8F%8D%E5%AE%B3%E8%87%AA%E5%B7%B1%E7%9A%84%E5%B0%8F%E6%B1%A0%E7%99%BE%E5%90%88%E5%AD%90-104169
上月的日本大選,當地傳媒一直將注意力放在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新成立的希望黨,特別是為何她剛開始似乎氣勢如虹,似乎能威脅到自民黨,但在短短兩三周內卻急轉直下 (日媒稱為「失速」),結果只能做第三大黨,連遲過她成立兼原有議席更少的立憲民主黨也表現得比她好。筆者認為第一原因是她機關算盡最終害到自己,第二是日媒的見高拜見低踩。
小池想做首相一說,過去一年在日媒中流傳以久,事實上從得政的有誰不想向更高發展呢?但小池過去一年連續兩次在東京的選舉 (都知事和都議會) 都大勝,特別是贏了自民黨的候選人,自然令外界更加相信她有實力挑戰首相寶座,至少日媒是這樣講的。小池因此見獵心喜,認為自己應該搏一鋪,於安倍晉三宣布提早大選後就急忙宣布成立新黨參加,儘管她手中無人手也無資源。畢竟誰也無法擔保隔幾年再次大選的時候她能再有這樣的優勢。
但正如筆者7月評論都議會選舉時都講過,認為小池立即就能做首相的分析是太快下判斷,因為該次選舉中自民黨的傳統盟友公明黨不知何解不肯合作,令自民黨的得票額外地低,而小池黨的得票和議席雖然較想像中多,卻並非過半,難保在大選中自公恢復合作的情況下能勝利。而且從往績看,東京的選民一向很飄忽,小池在東京以外是否有一樣的人氣也很難講。
此時,在該兩次選舉中都大敗的原本最大反對黨民進黨的黨魁前原誠司,公開說希望跟希望黨合作甚至合併,一起對付安倍。有咁大隻蛤乸跳出來,當然食住先啦。小池有人氣卻無資源,民進黨無人氣卻有資源,雙方合作是有潛力的。可是在前原跟黨幹部說,大家一起加入希望黨,黨幹部也投票通過後,原來事情不是這麼簡單,小池不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忽然說只會接收同意她政治理念的人,還羅列了一張清單要民進黨人逐個簽紙確認。
要求同一政黨的人有同一理念本非過份的要求,可是她在人家黨都通過之後才這麼講,就讓人有上當的感覺,怎麼答應了之後才冒出這麼多條件?這張清單上亦要求支持修憲,但這跟民進黨過去一直反對修憲的立場是相違背的,簽了名等於打倒昨日的我。日媒形容這個簽名確認為「踩畫」,這是以前德川幕府鎮壓天主教徒時,要民眾逐個踩上一幅耶穌的畫來確認他們不信耶穌,是個相當負面的名詞。
其實小池這樣做的原因,可能是怕希望黨被民進黨人鵲巢鳩占,怕一次過加入這麼多人,會否自己失去黨的主導權?而且要是照單全收民進黨的人,選民會否覺得希望黨跟民進黨沒有分別?但這也逼得一些不肯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另立新黨,令反對派一起對付安倍的計劃破局,更批評小池搞獨裁,排除異己。自民黨則批評兩黨合併等於舊酒新瓶,簽名支持修憲的民進黨員沒有政治理念,為了保住議席甚麼也肯做。這些事都令希望黨形象轉差。
日媒提出的下一個問題就是,做首相必須是國會議員,小池想做首相就要選議員,但她已經是東京都知事,做了才一年都知事就辭職是否不負責任?或者顯示她只是將都知事當踏腳石?於是小池澄清自己不會辭職參選。那萬一希望黨勝選會推舉誰做首相呢?小池竟然說等看到選舉結果後再說。這又怎麼行呢?要選民不知道你會推舉誰做首相就投你票?
此時有日媒分析選舉地圖,發現希望黨明明派了很多候選人狙擊各個自民黨幹部,卻放過了前防衛相石破茂和現任總務相野田聖子,這兩人都是自民黨內有名公開反對安倍的。過去曾是自民黨員的小池就說,因為跟他倆是朋友嘛,令石破和野田立即跑出來澄清自己跟小池其實不是那麼熟。大佬,現在我們是敵人,你卻說我們是朋友,靠害咩?
筆者7月的評論也講過,小池新黨要一下子就取得國會過半是很難的,必須透過合縱連橫,跟其他反對黨合作,甚至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裡應外合,才有機會推倒安倍。日媒認為小池放過石破和野田,正正是密謀跟自民黨內的反安倍勢力合作,而且小池也沒派人在公明黨的選區參選,明顯想分化自公兩黨。於是記者又問小池是否願意跟石破或野田合作支持他們做首相,她竟然繼續不肯答。有日媒就開始說,小池的盤算不是自己取得過半,是阻止自民黨取得過半,讓安倍下台,石破或野田做黨魁,就跟他們合作。
這樣一搞選民就更迷惑了。投票給希望黨,小池不會做到首相,還有機會跟自民黨合作,那到底投票給她做甚麼呢?後來希望黨宣布政綱,亦沒甚新意,支持修憲一項則被反修憲的勢力抓住,批評希望黨是「自民黨的補完勢力」(by日本共產黨)。結果一連串的算計太多,反而不斷提供彈藥給其他政黨和傳媒攻擊她,令其形象變壞。
到最新民調出來,希望黨的支持度沒預期的高,日媒紛紛形容是「失速」,更加踩多她兩腳。這更加讓選民覺得整件事變成鬧劇,以及投希望黨都沒機會打敗自民黨,不如投給更加旗幟鮮明地反對自民黨的立憲民主黨,令希望黨進一步流失支持。不過其實希望黨原本是否有能力打敗自民黨就是成疑的,日媒事前將她捧到這麼高,可說是間接害了她。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