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主黨幹部多要靠「復活」機制
前文提到,民主黨民望低落,小選區方面估計只有十幾廿個有勝算,其他的都要看好不好運。這就表示,連黨幹部級的人員,也可能會守不住自己的小選區。
日本傳媒推算的民主黨幹部選情:
但在小選區中輸掉也不代表當不成國會議員,因為日本選制中有一個奇特的「復活」機制。前面也介紹過,日本眾議院選舉有2種選區,選民可分別在小選區和比例區各投一票。政客也可以在2種選區各參選一次,而且即使在其中一面輸了,仍可以在另一面當選。日本人叫同時在2邊參選的情況做「重複立候補」,而在一邊輸了又在另一邊贏返的情況做「復活當選」。以野田佳彥為例,他在「千葉4」(小選區) 和「南關東」(比例) 2個選區同時參選,也就是說即使他在「千葉4」區輸了,仍可能循「南關東」當選。今次民主黨很多幹部估計都要靠這個機制「復活當選」。事實上,民主黨今次很明顯是怕死得緊要,因為今屆參選的人當中有99%都是「重複立候補」。當然,復活次數不是無限的,如果政黨在比例區本身就沒贏到幾個議席,那即使有「復活」機制也不會有很多人真的能「復活」。
2. 石原肯定可以當選
維新會黨魁石原慎太郎,循「東京」比例選區出選。由於他曾任東京都知事 (類似省長),在當地有高支持度,要靠票當選 (大約只須 5% 以上?) 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3. 「大阪14」:唔知搞乜
「大阪14」區本身沒政治明星參選,也不是個很重要的選區,但今屆大選卻因為個很奇怪的理由而受到外界關注。我們先看看這個選區,今屆和上屆的參選人
有沒有留意,有兩名候選人,在兩屆選舉中是屬於不同的政黨?我沒有搞錯,而是這兩個人真的跳了黨。谷畑見維新的勢強,從勢弱的自民跳了過去;而長尾見自民出了個空缺,又趕緊從勢危的民主跳過去。這個選區突出了日本政壇亂象的其中一個特點:政黨林立,人來人往,但面孔依舊。
4. 「小澤王國」內戰
東北部的岩手縣,是日本政壇大老小澤一郎的鄉下兼票倉,有「小澤王國」之稱。(日本人會叫某某黨的票倉區做「某某王國」) 民主黨在上屆選舉中,全奪縣內4個小選區,但今次由於小澤脫離民主黨去了未來黨,分散了票,「小澤王國」的選情就複雜得多。日媒暫時預計今屆自民、民主、未來三黨會在岩手縣各取一席,剩下的一席則難分勝負。「小澤王國」的選舉結果,對小澤一郎以後的地位會有很大啟示。
5. 星級陣容保「自民王國」
安倍晉三的選區則位於山口縣。山口縣向來都是自民黨票倉,甚至可以全奪縣內4個小選區,有「自民王國」之稱。可是上屆由於民主黨聲勢浩大,「山口2」選區被奪走了。今次自民黨以星級陣容出戰山口縣,誓要保住這個地盤。
值得一提的是,新派上場,目標奪回「山口2」的岸信夫,其實是安倍晉三親生弟弟。兩人的生父都是前外相安倍晉太郎,生母則是前首相岸信介的女兒岸洋子 (題外話:日本60年代也有位女歌星叫岸洋子),但由於舅父岸信和(岸信介兒子)沒有孩子,岸信夫過繼了去岸家。
岸信介本人也是個大人物。他本身是公務員,二戰期間出任內閣大臣,戰後一度被列為甲級戰犯,但最終因美國需要拉攏日本保守派抗衡左派赤化,而被放過一馬。岸信介最終當上首相,任內最大工作就是向美國投桃報李,簽訂美日安保條約,將美日同盟制度化。期間左派發動百萬人圍堵首相府和國會,反對條約。岸信介下令軍警鎮壓,並要求國會無視左派議員拉布行動強行確認條約。岸信介於條約正式通過後即自行請辭。岸信介的弟弟,即安倍晉三和岸信介的...叔公?佐藤榮作之後亦曾擔任首相,任內外交政策亦是親美。
安倍晉三在外交上的右傾立場,據說跟這個家族歷史有關。
6. 自民黨「世襲」大隊列陣
自民黨從1955年數起,執政超過50年,出過多位首相及高官,他們的子女亦多從政,現已持為自民黨幹部。安倍晉三可說是其中的表表者。他不單是官二代,甚至是官三代,而且其背景之雄厚亦是其他官二代三代所難以比較的。
這種「世襲」現象本來被認為是反民主的,因為這代表了一個小圈子的人壟斷了政治地位,但在日本,這些批評並未能阻止「世襲」政客當選。根據日本傳媒統計,今屆大選中自民黨有近3成候選人都是「世襲」政客,有近親當過高官議員。而由於自民黨勢好,預料可以當選的「世襲」議員人數亦會較上屆大升。以下是今屆參選的一眾「世襲」政客之中,較知名的一批。其中,前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的兒子河野太郎,更有可能成為今屆選舉的票王。
為何日本「世襲」之風會如此盛行?一來日本社會本來就講人際關係,有人脈自然較其他人上位上得快。二來日本政客參加地區工作和活動時,亦喜歡跟選民直接面對面交流,建立關係,有了親近關係後選票亦較易傳到政客的下一代。三來如果日本政客知道孩子想從政,多數會安排他們當秘書或助理,讓他們參與議員和地區工作,令他們早一步跟選民接觸。所以雖然「世襲」現象本身是被社會主流批評的,但選民還是會投票給世襲政客。日本政界的守舊風格,跟社會整體的保守性絕對有關係。
2012年12月15日
分析:日本2012大選選情
日本相隔3年幾再次舉行大選,眾議院480席全部改選。現時執政黨「民主黨」預料會大敗,而最大在野黨「自民
黨」將再次復位。表面上來看是一次黨輪替,傳媒亦將焦點放在所謂的「第三勢力」,即非民主/自民的新興政黨上。但總體來說,結果可能是令人失望的,回復舊貌。先講講日本政局的背景。
背景
日本在2戰中雖然慘敗,但國內保守勢力仍然強大。美國為防止日本步中國後塵赤化,亦間接扶助日本右派繼續掌權。自民黨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於1955年,由成員出身不同但同樣是立場保守的「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併而成。在50和60年代,日本經濟奇蹟起飛,自民黨地位不可動搖,一直佔國會6成議席。但到了70和80年代,自民黨開始接連爆出貪腐醜聞,令公眾對其信任度開始下跌。到1993年,自民黨議席跌至破紀錄的4成,終於要下野,但仍保持第一大黨地位。自民黨其後以連橫計分化其他勢力,最終於1994年,即下野後年半左右,靠組織聯合政府再次上台。日本方面稱自民黨長期壟斷政壇的情況做「55體制」(因自民黨於1955年組成)。
自民黨於2009年再次落敗。今次可謂自民黨首次重挫:除了失去統治權,議席數亦從以往的200幾跌至不足100,多名資深幹部落馬。相反的,民主黨單獨過半,民眾支持度亦高,開局情況甚佳,表現出與自民黨執政時完全不同的風氣。外界似乎都以為「55體制」終於要結束,日本進入兩大黨林立的局面。可是在3年時間內,民主黨也因民望崩盤面臨下台,自民黨將會再次執政。為何大家都認為自民黨可以勝出?先看看
選前局勢:
(09年選舉時獲得議席 >> 今次選舉前夕時議席)
民主黨 308 >> 230
自民黨 119 >> 118
未來黨 未成立 >> 61
公明黨 21 >> 21
維新會 未成立 >> 11
共產黨 9 >> 9
大家的黨 5 >> 8
社民黨 7 >> 5
國民新黨3 >> 3
新黨大地 1 >> 3
新黨日本 1 >> 1
新黨改革 0 >> 0
無所屬 6 >> 9
雖然距離上屆選舉只是3年,但日本政治形勢已經改變了很多,最大差別是民主黨的分裂和新政黨的林立。民主黨在過去3年,因政策不得民心,及外交應對不當等,民望大跌,激發黨內內鬥。黨內元老「小澤一郎」,於今年宣佈脫黨,並帶領一眾支持者,組成了「未來黨」的骨幹;現時「未來黨」61個議員當 中,大部份都是前民主黨小澤派的人。更受關注的是「維新會」。「維新會」是由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市市長「橋下徹」所組成,兩人都主打反建制 (即自民/民主兩大黨)和愛國保守路線。
今次的選舉有12個政黨參加,是歷來最多(雖然超過一半政黨其實不理也罷)。但正如我在開頭已經講過,儘管外界將焦點放在崛起中的「第三勢力」上,結果卻是自民黨仍會大勝。其實如果仔細看民調,可以發現自民黨的支持度,雖然是一眾政黨之中最高,但這個數字本身亦不算特別高,甚至比起幾年前也無大長進。其實大多數日本民眾並非特別支持自民黨,自民黨總裁安倍的民望亦相當一般,可是在現行選舉制度下,加上適當的選舉策略和對手的不濟,自民黨在民望一般的情形下仍可大勝。
NHK 民調
2009年9月 (上次大選) vs 2012年12月 (今次大選)
民主黨 29.0 >> 16.1
自民黨 26.6 >> 26.6
自民黨民望低仍可大勝
日本眾議院有480席,當中180席以比例代表制選出(全國有11個「比例選區」),另外300席由單議席單票制選出(全國有300個「小選區」),選民可在2種議席各投1票,類似香港的1人2票。比例議席依得票分配,自民黨基本上沒甚麼雞可以偷,但單單議席就不同,可以跟另一政黨「公明黨」配票,組成所謂的「自公同盟」(不是會用神功的那種)。
公明黨是以宗教團體「創價學會」為主要贊助人(patron)所成立的政黨,雖然他們自己就否認有從屬關係,但「公明=創價」在日本基本上是一項常識。由於這個背景,公明黨很難向外擴展,爭取游離票,但它本身掌握的鐵票卻很多,因此成為自民黨的拉攏對象。這個同盟是怎樣運作的呢?我們可以用參考以往選舉做例子。基本上,日本的選民平均來計,是可以這樣分開的:
自民30%
公明10%
民主30%
左派 (社民/共產) 10%
游離票 20%
在單單制下,每個選區內最高票的一位候選人將會當選,即是其他候選人無論少幾多票,都是全部落敗,是一種「勝者全取」的制度。因此候選人要勝出,只需要比其 他候選人多票,不一定要達到過半票。在這個情況下,自民黨要勝出,跟公明黨的聯手就非常關鍵。自民黨本身的基本盤是30%,跟民主黨差不多,但如果跟公明 黨配票,則可以谷到40%,超越民主黨。過往自公都是靠著同盟,加上游離票分散,而壓倒民主黨,但民主黨在上屆選舉中,得到大部份游離票支持,整體支持度 去到47%,就反過來贏到多數議席了。
今次選舉中,自公再次進行配票。自民黨和公明黨不會在同一個選區內對砍,自民黨的候選人全部都獲公明黨推薦,而公明黨的候選人亦全數獲自民黨推薦。這樣就可以確保每個選區內,自公的候選人都可以得到約40%的基本盤。其他對手呢?民主黨民望低,加上分裂嚴重,基本支持度估計只會有20%左右。左派(社民/共產)是另一個世界,永遠跟主流搭不上線。而其他新興政黨,亦只能爭奪剩下游離票。在這個環境下,自公即使只確保住40%的基本盤,亦可在多數選區中成為最高票的一支對伍。只要再拿幾個%的游離票,即可贏到開巷。
自民30%+公明10% = 40%
民主20%
左派 (社民/共產) 10%
新政黨 ??
游離票 30%
選舉結果預測
我個人根據上屆選舉結果推算,自公同盟在至少166個小選區中有優勢,而比例方面亦可共得至少72席 (180席x40%)。加起來已經有238,可以肯定將會獲得眾議院過半數的240席,甚至自民黨本身就可以得到超過240席。如果好運的話,自公同盟可能可以谷到300席。
自民黨有優勢選區
北海道 4/12
青森 3/4 岩手 1/4
宮城 4/6 秋田 2/3
山形 2/3 福島 2/5
茨城 4/7 櫪木 3/5
群馬 5/5 琦玉 6/15
千葉 6/13 神奈川 8/18
東京 14/25
山梨 1/3 長野 1/5
新瀉 1/6 富山 3/3
石川 3/3 福井 3/3
靜岡 5/8 愛知 3/15
岐阜 5/5 三重 3/5
滋賀 1/4 京都 2/6
大阪 7/19
奈良 2/4 和歌山 2/3
兵庫 6/12 鳥取 2/2
島根 2/2 岡山 3/5
廣島 6/7 山口 4/4
德島 2/3 香川 2/3
愛媛 4/4 高知 3/3
福岡 8/11 佐賀 2/3
長崎 3/4 熊本 3/5
大分 2/3 宮崎 2/3
鹿兒島 4/5 沖繩 2/4
全國 166/300
其他政黨呢?民主黨由於小澤派出走,基本盤可能只剩20%多一點,比例議席就是36席左右 (180席x20%)。根據日本傳媒推算,民主黨亦至少能保住十幾個由幹部坐陣的小選區。估計民主黨最終仍會有超過50席,但不會比這個數超出太多。
維新會雖然也是新黨,但有一定人氣,雖然小選區不會贏到幾個,但可以靠比例區贏到議席。假設他們爭取到游離選民,拿到20%的比例票,就有36席 (180x20%)。估計維新會得到的議席,加上小選區後會有30至50左右,比民主黨少一點。
未來黨現時議席很多,但他們多是從民主黨分裂出來,政黨本身的實際支持度相當弱,估計大多數成員會無法維持住議席。未來黨的議席數恐怕會減至不足20。
大家的黨是從上屆選舉就已經有的「第三勢力」政黨,有地區工作經驗。但其黨魁「渡邊喜美」的個人魅力和知名度都低於維新會的雙雄,因此未能在一眾新政黨中突圍而出,估計只會有10~20席左右
共產黨和社民黨,是靠零散在各地的左派票來維持住,小選區向來都是近乎全軍覆沒,只能靠比例區拿到少數議席。
剩下的幾個小黨有可能連一席都沒有。
總結一下,今屆選舉結果預測如下:
自民黨+公明黨 240~300席
民主黨 50~100席
維新會 30~50席
未來黨 10~20席
大家的黨 10~20席
共產黨 <10 br="br">社民黨 <10 br="br">國民新黨
新黨大地
新黨日本
新黨改革 10>10>
背景
日本在2戰中雖然慘敗,但國內保守勢力仍然強大。美國為防止日本步中國後塵赤化,亦間接扶助日本右派繼續掌權。自民黨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於1955年,由成員出身不同但同樣是立場保守的「自由黨」和「民主黨」合併而成。在50和60年代,日本經濟奇蹟起飛,自民黨地位不可動搖,一直佔國會6成議席。但到了70和80年代,自民黨開始接連爆出貪腐醜聞,令公眾對其信任度開始下跌。到1993年,自民黨議席跌至破紀錄的4成,終於要下野,但仍保持第一大黨地位。自民黨其後以連橫計分化其他勢力,最終於1994年,即下野後年半左右,靠組織聯合政府再次上台。日本方面稱自民黨長期壟斷政壇的情況做「55體制」(因自民黨於1955年組成)。
自民黨於2009年再次落敗。今次可謂自民黨首次重挫:除了失去統治權,議席數亦從以往的200幾跌至不足100,多名資深幹部落馬。相反的,民主黨單獨過半,民眾支持度亦高,開局情況甚佳,表現出與自民黨執政時完全不同的風氣。外界似乎都以為「55體制」終於要結束,日本進入兩大黨林立的局面。可是在3年時間內,民主黨也因民望崩盤面臨下台,自民黨將會再次執政。為何大家都認為自民黨可以勝出?先看看
選前局勢:
(09年選舉時獲得議席 >> 今次選舉前夕時議席)
民主黨 308 >> 230
自民黨 119 >> 118
未來黨 未成立 >> 61
公明黨 21 >> 21
維新會 未成立 >> 11
共產黨 9 >> 9
大家的黨 5 >> 8
社民黨 7 >> 5
國民新黨3 >> 3
新黨大地 1 >> 3
新黨日本 1 >> 1
新黨改革 0 >> 0
無所屬 6 >> 9
雖然距離上屆選舉只是3年,但日本政治形勢已經改變了很多,最大差別是民主黨的分裂和新政黨的林立。民主黨在過去3年,因政策不得民心,及外交應對不當等,民望大跌,激發黨內內鬥。黨內元老「小澤一郎」,於今年宣佈脫黨,並帶領一眾支持者,組成了「未來黨」的骨幹;現時「未來黨」61個議員當 中,大部份都是前民主黨小澤派的人。更受關注的是「維新會」。「維新會」是由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市市長「橋下徹」所組成,兩人都主打反建制 (即自民/民主兩大黨)和愛國保守路線。
今次的選舉有12個政黨參加,是歷來最多(雖然超過一半政黨其實不理也罷)。但正如我在開頭已經講過,儘管外界將焦點放在崛起中的「第三勢力」上,結果卻是自民黨仍會大勝。其實如果仔細看民調,可以發現自民黨的支持度,雖然是一眾政黨之中最高,但這個數字本身亦不算特別高,甚至比起幾年前也無大長進。其實大多數日本民眾並非特別支持自民黨,自民黨總裁安倍的民望亦相當一般,可是在現行選舉制度下,加上適當的選舉策略和對手的不濟,自民黨在民望一般的情形下仍可大勝。
NHK 民調
2009年9月 (上次大選) vs 2012年12月 (今次大選)
民主黨 29.0 >> 16.1
自民黨 26.6 >> 26.6
自民黨民望低仍可大勝
日本眾議院有480席,當中180席以比例代表制選出(全國有11個「比例選區」),另外300席由單議席單票制選出(全國有300個「小選區」),選民可在2種議席各投1票,類似香港的1人2票。比例議席依得票分配,自民黨基本上沒甚麼雞可以偷,但單單議席就不同,可以跟另一政黨「公明黨」配票,組成所謂的「自公同盟」(不是會用神功的那種)。
公明黨是以宗教團體「創價學會」為主要贊助人(patron)所成立的政黨,雖然他們自己就否認有從屬關係,但「公明=創價」在日本基本上是一項常識。由於這個背景,公明黨很難向外擴展,爭取游離票,但它本身掌握的鐵票卻很多,因此成為自民黨的拉攏對象。這個同盟是怎樣運作的呢?我們可以用參考以往選舉做例子。基本上,日本的選民平均來計,是可以這樣分開的:
自民30%
公明10%
民主30%
左派 (社民/共產) 10%
游離票 20%
在單單制下,每個選區內最高票的一位候選人將會當選,即是其他候選人無論少幾多票,都是全部落敗,是一種「勝者全取」的制度。因此候選人要勝出,只需要比其 他候選人多票,不一定要達到過半票。在這個情況下,自民黨要勝出,跟公明黨的聯手就非常關鍵。自民黨本身的基本盤是30%,跟民主黨差不多,但如果跟公明 黨配票,則可以谷到40%,超越民主黨。過往自公都是靠著同盟,加上游離票分散,而壓倒民主黨,但民主黨在上屆選舉中,得到大部份游離票支持,整體支持度 去到47%,就反過來贏到多數議席了。
今次選舉中,自公再次進行配票。自民黨和公明黨不會在同一個選區內對砍,自民黨的候選人全部都獲公明黨推薦,而公明黨的候選人亦全數獲自民黨推薦。這樣就可以確保每個選區內,自公的候選人都可以得到約40%的基本盤。其他對手呢?民主黨民望低,加上分裂嚴重,基本支持度估計只會有20%左右。左派(社民/共產)是另一個世界,永遠跟主流搭不上線。而其他新興政黨,亦只能爭奪剩下游離票。在這個環境下,自公即使只確保住40%的基本盤,亦可在多數選區中成為最高票的一支對伍。只要再拿幾個%的游離票,即可贏到開巷。
自民30%+公明10% = 40%
民主20%
左派 (社民/共產) 10%
新政黨 ??
游離票 30%
選舉結果預測
我個人根據上屆選舉結果推算,自公同盟在至少166個小選區中有優勢,而比例方面亦可共得至少72席 (180席x40%)。加起來已經有238,可以肯定將會獲得眾議院過半數的240席,甚至自民黨本身就可以得到超過240席。如果好運的話,自公同盟可能可以谷到300席。
自民黨有優勢選區
北海道 4/12
青森 3/4 岩手 1/4
宮城 4/6 秋田 2/3
山形 2/3 福島 2/5
茨城 4/7 櫪木 3/5
群馬 5/5 琦玉 6/15
千葉 6/13 神奈川 8/18
東京 14/25
山梨 1/3 長野 1/5
新瀉 1/6 富山 3/3
石川 3/3 福井 3/3
靜岡 5/8 愛知 3/15
岐阜 5/5 三重 3/5
滋賀 1/4 京都 2/6
大阪 7/19
奈良 2/4 和歌山 2/3
兵庫 6/12 鳥取 2/2
島根 2/2 岡山 3/5
廣島 6/7 山口 4/4
德島 2/3 香川 2/3
愛媛 4/4 高知 3/3
福岡 8/11 佐賀 2/3
長崎 3/4 熊本 3/5
大分 2/3 宮崎 2/3
鹿兒島 4/5 沖繩 2/4
全國 166/300
其他政黨呢?民主黨由於小澤派出走,基本盤可能只剩20%多一點,比例議席就是36席左右 (180席x20%)。根據日本傳媒推算,民主黨亦至少能保住十幾個由幹部坐陣的小選區。估計民主黨最終仍會有超過50席,但不會比這個數超出太多。
維新會雖然也是新黨,但有一定人氣,雖然小選區不會贏到幾個,但可以靠比例區贏到議席。假設他們爭取到游離選民,拿到20%的比例票,就有36席 (180x20%)。估計維新會得到的議席,加上小選區後會有30至50左右,比民主黨少一點。
未來黨現時議席很多,但他們多是從民主黨分裂出來,政黨本身的實際支持度相當弱,估計大多數成員會無法維持住議席。未來黨的議席數恐怕會減至不足20。
大家的黨是從上屆選舉就已經有的「第三勢力」政黨,有地區工作經驗。但其黨魁「渡邊喜美」的個人魅力和知名度都低於維新會的雙雄,因此未能在一眾新政黨中突圍而出,估計只會有10~20席左右
共產黨和社民黨,是靠零散在各地的左派票來維持住,小選區向來都是近乎全軍覆沒,只能靠比例區拿到少數議席。
剩下的幾個小黨有可能連一席都沒有。
總結一下,今屆選舉結果預測如下:
自民黨+公明黨 240~300席
民主黨 50~100席
維新會 30~50席
未來黨 10~20席
大家的黨 10~20席
共產黨 <10 br="br">社民黨 <10 br="br">國民新黨
新黨大地
新黨日本
新黨改革 10>10>
2012年9月8日
立法會選舉分析 (三)
事不宜遲,先看整體票數。
其實雙方得票比率和上屆相差不大,但仔細看各黨卻有大分別。
民主黨少了7萬票,也得票率大跌7%,被公民黨超前。
激進民主派 (人力+社民) 比例去到接近 15%,總得票多了10萬。
建制派各有進帳,尤其是梁美芬和謝偉俊兩位西環契仔女。
表面上看是激進民主派勝利,民主黨政改方案失策。是否如此?下面再分析。
雖然大家都說民主派是大敗,但嚴格來說民主派有不算是,畢竟其得票和議席都仍比建制派多。民主派是敗在配票效率;比建制派多15%票卻只多1席。關於配票的事相信大家都很有興趣,但我可能要擇日再詳細講。今天先出一張圖吊大家胃口。請留意民建聯各名單得票。
只能說對西環的配票機器佩服得五體投地!接下來看大環境的事。
今次選舉的背景是CY百日新政和國民教育風波。這些事件理應都對反對派的民主派有利,但泛民得票比例不升反別,這代表甚麼?
第一種看法是事件並未帶來預期中的效果。建制派在過去兩月都跟CY保持距離沒明顯支持,國教科又低調盡量不表態,加上CY臨尾"讓步",成功止血。這是樂觀的看法。
第二個看法,也是悲觀的看法,是上面得票已經反映了事件效果,民主派得票確已得到 bonus。 那怎麼得票率還是只有54%?那正是悲觀的地方:如果沒有這些事件,民主派的得票可能會遠低於54%!也就是說,建制派的鐵票在過去4年有大增長。信哪一種解讀就由你。
接下來詳細看一下各地區的選情。
港島區
如果民主黨真是因為政改這個大方向而得失選民,那它理應在每個地區都平均地流失支持者。但我們可以看到,民主黨在港島區的得票卻跟上屆差不多!民主派較大增長的只有新出現的人力,但其支持度也只是一般,差起碼一萬票才足以當選。
倒是民建聯總票數比上屆多一萬,加上過去他們應該已經包括了工聯會的票,則兩黨加起來多了快3萬票!葉劉就算數啦。
至於公民黨是否浪費了選票呢?如果分拆名單,我肯定他們不能像建制派那樣分勻票,所以陳家洛必要落選;那就反而失去了推出新人的意義了,所以他們擺同一張名單的理由不是不能理解的。而且陳淑莊"只要"再多5千票也能擊敗亡國興...告急是否全無根據大家自行判斷。相反地,其次最有機會當選的是人力,如果陳淑莊的票分了給他們......私心地說,我寧願要亡國興也不要劉up。
雖然我多次說陳淑莊當選機會不大,貌似在唱衰她,但我只是根據民調分析,實際上我認為她表現不錯,至少在一眾比較年輕的議員當中,她的口才和思考敏捷度絕對是最令人期待的,所以她落選我其實也感到很可惜。只能祝福她日後有機會重返議會了。
另外,視乎你將勞永樂歸做哪一派,我的計法是泛民得票低過50%。這也很值得關注。
九龍西
黃毓民竟然只多了1000票,反而民主黨是多了6千票!正如我上面所說的,如果政改方案是個重要因素,那應該是民主黨少票人力多票,但似乎又不是這樣呢......毛孟靜倒是多了不少票,可能是上屆輸了所以多同情票?最後是民協,其實他們失票不多,仍有一定基本盤,會輸是因為梁美芬得票大增長,令她可以爬過民協頭!當然泛民贏4vs1也不錯,但考慮到票數是64比,泛民要贏到咁盡可能是大想頭了一點。民協如果不是馮檢基靠嚇嚇到選民送他十幾廿萬票就已經滅黨了。
九龍東
最傷腦筋的一區......民主派明明多10%票,議席卻更少!充分顯示出泛民內鬥和內耗的一區。黃洋達只差2千票可贏謝偉俊,而陶君行亦只差1萬票,其中一方沒選,激進民主派肯定夠票贏一席,但人力和社民的內鬨,特別是毓民和阿陶的私怨,注定這是不可能。建制派的配票倒是剛剛好。
另外民主黨嘛,整個黨計是少了2萬票,是因為政改嗎?但我們又要考慮到李華明不選。胡志偉本人比上屆多了2萬7千票,是李華明票數的差不多6成,其實以胡志偉的能力,能拉到李華明這麼多票算是相當不錯了......實際因政改而流失的票可能很少。
說到流失,阿陶也沒甚麼流失票,倒是黃洋達真是拉了很多票......不過我對阿陶印象好過黃洋達。
新界西
又一個傷腦筋的區......建制輸16.5%仍然拿多一席!看看民建聯拆三張就贏三張,當然很佩服。但實際上我們還要留意,建制派本身的票也多了3萬幾票!特別是民建聯本身,多了2萬票。工聯會得票跟上屆一樣......田二少則接了周梁的票外加多了萬幾票。另外,雖然我標示為"其他",但陳強跟何君堯都是鄉事派,也就是說他們的支持者本來應該是偏建制派的。這麼一想的話建制派實際上多了很多票!
反而泛民得票率大跌了 7%!這是所有區之中最大的跌幅,值得留意。梁耀忠和李卓人的票跟上屆一樣......大舊多了一萬,民主黨少了3萬,公民黨多了4.5萬....民主黨是因為政改失票?還是因為走了AV仁而換來余女神?大家自己評估一下吧。
至於公民黨是否浪費票呢......差1.7萬票余女神才可以擠走梁志祥。而且余女神明明在參選前暗示過很多次自己沒心機再做議員。告急?不知道告甚麼。
新界東
名單多了很多呢.....唯一建制派配票失敗的地區。"dr."葛或克勤兄如果配了5千票給葉偉明或龐愛蘭,其實夠他們其中一人當選。如果閣下將方國珊也計入建制,則配票失敗就更明顯了,明明整體得票多了很多。
泛民方面,長毛跟上屆差不多。湯家驊少了一些票。民主黨則是最大轉變的一區。卿姐的票差不多,黃成智少了一半票,鄭家富的票幾乎完全消失。可以想像有些票是去了范國威跟張超雄處,這兩人都有一定實力。范國威的新民盟樁腳不少,反中立場亦很明確。張超雄是大學教授,知識、口才和思維都很不錯。倒是慢必的票真的是變出來的...?老實說很意外人力三個新人中是他當選......
超級區議會
沒得跟上屆比......不過可以跟地區直選比。
地區直選: 泛民 98 萬,建制 70 萬,其他 12 萬。
超區: 泛民 80 萬,建制 72 萬,其他 6 萬。
泛民少了 18 萬,建制+其他共少了4萬。
需要注意的是,傳統功能組別中,泛民共有 8 萬多票 (教育+社福等界別),建制+其他有 4 萬多票。由此推算泛民白票是約 10 萬票。考慮到激進民主派 (人力+社民) 有 25 萬票,呼籲白票行動的效果有限。
民主派當然是很意外地配票頗為平均;何仁少票應該是因為大家都覺得他穩陣投了其他人。那建制派有沒有可能配到劉江華入局?他要3萬票才能贏何俊仁。嫻姐的票已經很緊不能再少。李慧琼也只比何仁多5萬票。要配到劉華剛剛好,相當困難。
那為什麼是犧牲劉江華?陳婉嫻要代表工聯會,而且早就表明目標是超級議席,當然不能放棄。劉華跟李慧琼子兩人當中,後者是將來要接班的人物,看為她鋪路做行會成員就知了,所以更不能墮馬。劉華則年紀有一把,而且始終不夠根正苗紅,前景有限。要棄誰保誰是很明顯。
另外,民主黨直選25萬票,超區54萬票:民協直選3萬,超區 26萬。只有28萬人是兩邊都投同一黨。
民建聯直選36萬,超區47萬:工聯會直選13萬,超區25萬。約50萬人兩邊投同一黨。
總的來說超過一半選民是分裂投票 (split-ticket voting),即同時舉行的不同選舉中是投了不同政黨。詳情跟配票一起之後再分析。
------
隔行
各政黨整體選情
整體上來說,民主黨失票,既因政改,亦因換人,所以兩方面都需要改善。溫和派並不是不能做,但必須跟市民溝通好,說服他們為什麼溫和派有存在價值,而非一味捱打。第二梯隊亦明顯培養不足。黃成智做了N年表現還是一般。陳樹英、胡志偉也仍然很區佬 feel。單仲偕則根本是翻炒。只有黃碧雲叫口才好一點點。選舉策略差就更不用提了。
公民黨搞了這麼久仍是靠明星效應+告急,地區實力不堅固。某程度上來說今次策略是成功的;議席多了一個,而且五區都有。但跟民主黨一樣,新人是否有足夠星味?毛孟靜是老牌傳媒人,郭家麒也是翻炒,實際上只有陳家洛是新一點,但暫時來看急才不及陳淑莊。另一樣成功的是有大狀以外人士加入,有助洗脫"大狀黨"之名。
人民力量,跟區議會選舉一樣,聲勢很大,但實際當選的只人有限。要說成功就是成功吸引了一批核心信眾吧,但仍不夠五區都當選。從冒起速度來看是驚人的,但轉化為議席的實際效率存疑。
工黨。意外地三個都低空閃過。其實以候選人的整體實力還說可能是最強的,特別是對基層議題的認識,可惜不太起眼。未來四年務必要加強鞏固實力。
社民連就......只靠長毛來撐場嘛......
街工沒甚麼特別的要講。
民協:馮檢基靠嚇嚇到香港人選他。
新民主:全區最低票當選,全港第二低票當選:仍需努力。
民建聯:總之聽西環話吧。
工聯會:風車陣明顯失敗,嫻姐選超級幫不到分區的候選人幾多。
新民黨:愛出風頭,但實際支持度成疑。
自由黨:田少其實在區內排第八......anyway 肯直選是個好嘗試.....吧
公共專業聯盟。一般人可能沒怎麼聽說,是泛民中的專業人士組織,主要負責選功能組別。今屆在IT、會計、工程、建築測量界都有人參選,當中IT跟會計界當選。個人認為大有可能擴充。畢竟選功能和選直選最大差別就是一個不可以民粹一個要民粹。功能組別可能有些界別的選民不介意普選,但怕直選的政黨太民粹。這時候換個牌頭選功能會比較好。我認為公共專業聯盟可以用來做一個"功能界別中的民主支持者聯盟"的性質。
今天講到這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