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容克聯軍 (26國)
盧森堡、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愛爾蘭、丹麥、瑞典、芬蘭、波蘭、愛莎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塞浦路斯、馬爾他 (次序無特別意義)
反容克聯軍 (2國)
英國、匈牙利
「容克之戰」經過
先重溫一下今次「容克之戰」的經過。事源歐洲議會在一個月前的5月25日舉行選舉,「歐洲人民黨」EPP 取得最多議席。由於主要黨派在事前協議好,最大黨派代表應該成為新一屆歐委會主席,作為 EPP 代表的容克就順理成章地跑出。
但卡梅倫對此表示反對,原因主要有3方面:一、他認為容克過去的經驗顯示他是個會擴大歐盟權力、促進歐洲統一的人,而英國反對這種做法;二、他認為歐委會主席應由各國領導人決定,而非由歐洲議會決定;三、也是卡梅倫沒公開講的,就是英國保守黨在這次選舉中得票跌至第三,排在英國獨立黨和英國工黨之後,黨內有壓力要卡梅倫做一點表現。卡梅倫的講法最初獲得荷蘭 (反對歐盟擴權)、瑞典 (反對歐盟擴權)、匈牙利 (不希望歐委會有強勢領導人) 等的領導人支持,卡梅倫還說有很多其他領導人都打電話給他,說認為他講的有理。英國的傳媒也配合「反容克大行動」,不斷攻擊容克,「太陽報」The Sun 甚至稱容克為「歐洲最危險的男人」(The Most Dangerous Man in Europe)。容克的老家盧森堡當然大為不滿,反擊英國不理選舉結果、反民主、搞專制、人身攻擊。
而在歐盟內擁有最大發言力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屬於 EPP,在選前有份支持容克,現在轉態的話會「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默克爾於是在6月9日約見卡梅倫以及瑞典和荷蘭的首相,商討對策。據悉卡梅倫在會上說,如果容克當上了歐委會主席,英國會更快退出歐盟。此言一出,德國國內傳媒,以及默克爾在德國國內的執政聯盟拍檔「德國社民黨」SPD,都指責卡梅倫是在「兇」其他國家、破壞歐洲團結、「搞串個 party」,呼籲默克爾按協議支持容克。默克爾結果也表示會繼續支持容克。
之後歐洲多國領導人,特別是同屬 EPP 的那些,如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等,都陸續表態支持容克。原本反對容克的荷蘭和瑞典也開始「潛水」不再發表意見。到了6月21日,另一歐洲黨派「社民盟」S&D 也舉行會議商討對策,會後屬於 S&D 的法國、比利時、奧地利、丹麥等的領導人都表態支持容克。奧地利總理 Werner Faymann 更加放話,說歐盟其他國家應該以壓倒性的投票數打垮英國。連愛莎尼亞總理 Taavi Rõivas,因其他事務到訪倫敦時,都回答記者說會支持容克,完全不給面子剛剛才見完面的卡梅倫。卡梅倫雖然說會「反對容克到最後一刻」Fight to the very end,但大局已定,予人的感覺只是在死撐,而且那句說話很有「死亡 flag」feel 囉。
結果在6月27日的歐盟峰會上,堅持反對容克的只有英國和匈牙利,其他26國全部支持容克,包括起初說反對的荷蘭和瑞典。卡梅倫事後痛斥被一些領導人誤導了,明明大家通電話時都說不喜歡容克。我聽到後只覺得,政客公開和私下兩種說話很平常吧,卡梅倫你不是今天才知道吧?別這麼假啦。一些英國傳媒又堅持說,容克不是最佳人選,只是各派妥協之間的產物云云。天呀,大部份國家的領導人要當選,或多或少都是要向選民甚至政敵作妥協的啦,哪會有甚麼「最佳人選」這種說法的?英國歷任首相都很多個是妥協下的產物啦。
對英國的影響
「容克之戰」的過程大致就是這樣。總的來說,英國敗在沒有朋友。
英國在歐盟中本來就不是主流派,歐盟的前身「歐洲煤鋼共同體」ECSC在1952年由德法意比荷盧六國成立,英國要到1973年才加入 (因為法國總統戴高樂正確地認出英國是美國的「無間道」,多次否決英國的入會申請)。加入之後又經常對條款指手劃腳、說三道四、「阿支阿左」搞破壞、不加入歐元、不加入神根公約、常常不想付錢給歐盟中央、老是想拿盡好處,一天到晚都將「脫歐」掛在嘴邊,英國民眾又老在發夢以為自己還是「大英帝國」GREAT BRITAIN 跟其他國家不同 level,其他國家當然不喜歡英國。此外,卡梅倫和英國保守黨,在歐洲黨派中是屬於「歐洲保守改革黨」ECR (名字很矛盾),而非多數國家領導人所屬的 EPP 或 S&D (分別有12和10國領導人),令卡梅倫更容易被孤立。
那英國會如卡梅倫之前威脅說的,因為容克當上了歐委會主席就加快退出歐盟嗎?當然不會啦。任誰 (除了英國民眾) 都知道退出歐盟會對英國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其他國家就是看準卡梅倫只是「靠嚇」才不怕他。事實上,卡梅倫在敗走布魯塞爾後,隨即「縮沙」說會嘗試跟容克合作,還打電話給容克恭喜他當選,一個月來不斷攻擊人家的那些事都被選擇性忘掉。卡梅倫的政治化妝師在峰會前夕,也開始將事件 spin 成是卡梅倫為了英國利益而堅持到底、壯烈犧牲,希望能反過來提升民望。事後工黨炮轟卡梅倫又再錯判形勢,外交政策又再失敗,但未有太大效果。看回英國的民調,保守黨的民望未有怎麼下跌。
比較大的威脅始終是卡梅倫以前答應過,會在2017年舉行「脫歐」公投。今次「容克之戰」的確會令英國人對歐洲更加不信任,但民情可以變得很快,上一段都提到,卡梅倫正在為今次失敗消毒,希望大家忘記掉。一次事件未必就會決定英國人是否脫歐,較關鍵的始終是卡梅倫對公投的另一個條件。卡梅倫說,他會先跟歐盟方面再協商適用於英國的條款,希望能取得一些對英國有利的東西,才會公投。這麼做當然是希望爭取到一些甜頭,會有利英國人在選擇留在歐盟內。
卡梅倫反對容克的理由之一,就是這類「親歐派」向來是說歐盟的條款不可能選擇性實施,認為容克當上歐委會主席會妨礙他成功爭取好處。但容克會有這麼大殺傷力嗎?筆者早前的文章都有提過,歐委會主席雖然重要,但不是最終決策者,現在在歐盟內最影響決策的,始終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她就真的能「一錘定音」。卡梅倫真正要爭取支持的對像,應該是默克爾而不是容克,這場「容克之戰」其實只是卡梅倫因國內政治需要搞出來的一場 show。
儘管在容克一事上多次駁斥卡梅倫,默克爾和多國領導人都說終究是不希望英國退出,畢竟英國退出的話,歐盟的經濟和外交實力都會大減,而且有國家退出這回事,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都是開了很壞的先例。另一邊廂,美國也多次說英國千萬不可退出歐盟,因為英國退出歐盟,美國就少了個在歐盟裡頭的臥底了 (這一句美國當然沒講出口)。
卡梅倫反對容克的理由之一,就是這類「親歐派」向來是說歐盟的條款不可能選擇性實施,認為容克當上歐委會主席會妨礙他成功爭取好處。但容克會有這麼大殺傷力嗎?筆者早前的文章都有提過,歐委會主席雖然重要,但不是最終決策者,現在在歐盟內最影響決策的,始終是德國總理默克爾,她就真的能「一錘定音」。卡梅倫真正要爭取支持的對像,應該是默克爾而不是容克,這場「容克之戰」其實只是卡梅倫因國內政治需要搞出來的一場 show。
儘管在容克一事上多次駁斥卡梅倫,默克爾和多國領導人都說終究是不希望英國退出,畢竟英國退出的話,歐盟的經濟和外交實力都會大減,而且有國家退出這回事,不論是哪一個國家,都是開了很壞的先例。另一邊廂,美國也多次說英國千萬不可退出歐盟,因為英國退出歐盟,美國就少了個在歐盟裡頭的臥底了 (這一句美國當然沒講出口)。
是否喜歡英國是一回事,但從現實利益來看,沒有國家會想英國脫離歐盟的。卡梅倫在將來的談判中,如果處理得宜,爭取到默克爾等人的同意,令英國人回心轉意肯留在歐盟,仍然是有機會挽回局勢。否則,在各國都希望英國留在歐盟的情況下,英國還是退出了,那就真是匪夷所思了。順帶一提,英國預定在明年 (2015) 舉行大選,卡梅倫要先在明年勝出才能實行他的大計。工黨已經講明當選的話不會搞甚麼公投。
對歐盟的影響
今次「容克之戰」,對歐盟局勢也有很大影響。
首先,這是歐委會主席第一次由歐洲議會選舉結果決定,而非由各國領導人自己開會決定。以往由領導人們決定的話,他們會傾向欽點一個能一致贊成的人選,如果有一兩國的反對力度夠大的話,是可以否決原定人選的,但今次英國的強烈反對卻未能否決容克,被26比2的投票打敗。這個改變,一般被視為是歐盟繼續「聯邦化」。
上次文章有談過,歐洲政界對歐盟的發展方向有兩大看法:一是「聯邦派」federalist,認為歐盟應該成為 United States of Europe,像美國那樣有個強大的中央機構,成員國政府的意見變成次要;二是「政府間派」inter-governmentalist,認為歐盟應該是以成員國政府間的合作為主軸,沒有強大的中央,像聯合國那樣。(上次將後者稱為 supranationalism 是我搞錯了,抱歉。)
今次歐委會主席之爭,將權力從由各國政府代表組成的「歐洲理事會」European Council 交給由全民直選的「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令一兩個成員國政府無法再否決歐委會主席人選,因此是加強了「聯邦化」。今年也是歐盟「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 的生效年,多種政策的投票決定方式會改變,預料也是會加強「聯邦化」。詳情比較複雜,但總之以後一兩個成員國政府想否決歐盟決策,都是會較以往困難,正如今次歐委會主席之爭所顯示的。
「容克之戰」也影響了不同歐盟國家的發言力。英國今次慘敗,以後的發言力肯定是會打個折扣。同時,意大利爭上位的情況也值得留意,這甚至可能動搖歐盟的經濟政策。
歐盟向來是由德國和法國為主軸運作,但法國近年經濟實力持續落後德國,總統奧朗德又民望插水,令法國的發言力打了折扣,無法跟德國相比,歐盟變成德國總理默克爾可以「一錘定音」。但今次歐洲議會選舉中,意大利總理倫齊在國內大勝,其所屬的「意大利民主黨」PD 議席 (31席) 多過奧朗德的「法國社會黨」PS (13席) 甚至默克爾的「德國基民黨」CDU (29席),造成一個勢頭是意大利發言力大增。由於默克爾是右派,奧朗德是左派,歐洲左派原本期望奧朗德可以制衡默克爾。既然落空了,現在唯有將期望轉移到倫齊身上。
倫齊在今次「容克之戰」初段並未表態支持或反對,但就說要得到意大利支持,就要放寬歐盟一向主張的財政緊縮政策,特別是放寬對意大利的限制。其他左派領導人都支持第一部份,但對要給予意大利特殊待遇就有保留。6月21日歐洲左派「社民盟」S&D 在巴黎會面後,奧朗德和幾個左派領導人見記者,都說支持容克當歐委會主席的條件就是放寬緊縮政策、加強刺激經濟,沒提到倫齊要求的特別對待意大利。倫齊本人則是沒跟這班人一起見記者,在會後獨自離開,似乎是被其他人壓下,要他別要求太多。雖然並非一帆風順,但倫齊的發言力增強,即是左派的整體發言力都增強,會對向來力推緊縮政策的默克爾構成壓力。
我們也要記得德國去年底大選後,默克爾在國內的執政聯盟拍檔從同屬右派的「德國自民黨」FDP 變成「德國社民黨」SPD,令德國的政策都從右翼拉回中間。默克爾最近就在社民黨壓力下,落實推行全國性最低工資。現在默克爾可能會因為國內外左派夾擊,同意放寬緊縮政策,將歐盟經濟政策的重點放在刺激經濟。
最後,歐盟的重要職位之爭也還未完。歐委會的慣例是每個成員國能提名一個委員,現在有28個成員國即是有總共28個委員。主席由盧森堡出身的容克拿走後,仍有27個位要爭。其中較多人想爭的,應是被視為歐委會第二把交倚的「歐盟外交高級代表」High Representative for Foreign Affairs and Security Policy,此職位在過去一屆由英國出身的「阿什頓」Catherine Ashton 出任。預計今次卡梅倫政府不會再爭這個職位,會尋求商貿或移民相關的職位,希望將來跟歐盟就參加條款重新談判時可以發揮作用。
另一個多人爭的位是「歐洲理事會主席」President of European Council。這個職位的主要工作是幫助各國領導人溝通和協調,好讓歐盟峰會能順利舉行,算是名譽地位高於實際地位,但都是會有人想爭。所以歐盟打完一場「容克之戰」之後還會有多場卡位戰要繼續打,不過應該是會轉為在檯面下交戰,戰況不會變到「容克之戰」那麼激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