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

印度大選分析 (寫於選前)

以下文章上、下兩部份已刊於報章《am730》上,這裡的圖片是本人另加: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0589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07252




印度國會選舉正在不同州份分階段進行,預計5月16日會有最終結果。民調顯示,在野人民黨 (BJP) 代表納倫德拉·莫迪很大機會贏得政權,出任總理,而執政國大黨 (INC) 代表拉胡爾·甘地將會落敗。這兩位印度政要有著強烈對比:前者是一路從低打拼上來,後者是印度最強「藍血」世家傳人。

尼赫魯‧甘地家族


尼赫魯、聖雄甘地
Jawaharlal Nehru & Mahatma Gandhi
拉胡爾·甘地的家族,是現代印度最具權勢的家族。他的父親、祖母、外曾祖父都當過印度總理,這三人出任總理的時間合共37年,而印度在67年前的1947年獨立,即是印度獨立至今有超過一半時間都是由這個家族掌政。

甘地這個名字,令人聯想到帶領印度獨立的聖雄甘地,但拉胡爾跟他並無關係。聖雄甘地的戰友,另一位獨立領袖尼赫魯,才是拉胡爾的祖先 (外曾祖父)。他們姓甘地,是因為尼赫魯的女兒英迪拉嫁了給一位碰巧也是姓甘地的男子。一般稱他們為「尼赫魯‧甘地家族」。

回到1947年印度獨立的時候。聖雄甘地雖然聲望高,但他主要搞群眾工作,而尼赫魯是負責政治工作和組織政黨 (國大黨),因此是後者獲推舉出任獨立後首位總理。尼赫魯上台後,很仰慕蘇聯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強國,積極學習社會主義模式,由政府主導經濟發展。可是這個模式始終有其局限性,尼赫魯治下的印度經濟發展有限,政權是靠他是獨立運動領袖這個光環來維持。

尼赫魯在1964年逝世,兩年後其女英迪拉極速坐正總理職位。英迪拉在1971年時支持孟加拉 (當時稱為東巴基斯坦) 獨立,跟巴基斯坦打了場勝仗,民望一度飆升,人稱「印度鐵娘子」,但她行事獨裁,經濟增長又慢,外界對政府的不滿日增。

英迪拉甘地、壽西斯古
Indira Gandhi & Nicolae Ceauşescu
1975年,英迪拉因為選舉開支問題被法院判選舉無效,但她拒絕辭職,還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藉機拘捕反對派領袖,激起更大公憤。英迪拉死撐了兩年後,終要結束緊急狀態,舉行大選。1977年大選結果震撼全印度。直至此時,印度獨立了近30年,幾乎一直是由尼赫魯和英迪拉父女執政,這是他們第一次的落敗。可是反對派上台後,因為內鬥連連,施政不順,無法回應訴求,民望下跌,英迪拉則為宣佈緊急狀態認錯,努力洗底。1980年大選,英迪拉又成功奪回政權。

1984年,英迪拉面臨另一場危機。一批極端錫克教徒佔領了該教聖地「金廟」,聲稱要建立錫克教國家,英迪拉下令軍隊殺入金廟,卻激起全國錫克教徒暴動,指政府褻瀆了聖地。數個月後,英迪拉被兩名錫克教徒保鑣刺殺身亡。英迪拉死後,其子拉吉夫接任總理。

英迪拉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拉吉夫,另一位叫桑賈伊。一開始是桑賈伊對政治較有興趣,要做英迪拉的接班人,拉吉夫則沒有從政,還娶了在劍橋讀書時認識的意大利裔女子索尼亞為妻。可是桑賈伊在1980年飛機失事身亡,英迪拉下令拉吉夫遞補其位置。想不到4年後連英迪拉都身故了,陰錯陽差之下,拉吉夫這個直到幾年前都未涉足政治的人當上了印度總理,索尼亞這個意大利人也當上了總理夫人。

拉吉夫甘地 (高個子)
Rajiv Gandhi
不難想像,拉吉夫上台後表現只是一般。5年後的選舉,國大黨經歷第二次落敗,拉吉夫下台。他在兩年後被泰米爾游擊隊份子行刺,卻讓國大黨得到大量同情票,勝出大選。

這時候,國大黨又想找尼赫魯‧甘地家族的人出馬做總理,但有誰可揀呢?黨內竟然發起讓索尼亞做!這遭到索尼亞婉拒,畢竟她知道自己除了冠上甘地這個夫姓外就沒甚麼其他政治本錢。

可是1996年大選,國大黨輸了。1998年大選,又輸了。國大黨再求索尼亞出山,今次她終於答應。2004,國大黨重奪政權,索尼亞有機會當上總理,她卻推舉前財政部長辛格出任。儘管如此,外界都認為辛格只是執行人,話事權是在索尼亞手中,外國政要訪問印度,往往會同時約見辛格和索尼亞。之前說過尼赫魯、英迪拉、拉吉夫三人擔任總理的時間有約37年,如果加上04年至今索尼亞背後操盤的時間,尼赫魯‧甘地家族可是主導了印度政治47年。

為何國大黨一定要找這個家族來當領導呢?對外而言,這個姓氏的確是黨的生招牌,最能令民眾想起黨的輝煌歷史,加上名人效應,他們所到的拉票活動往往萬人空巷,是強大的催票機器。對內而言,國大黨有不同派系,代表不同地區、族群、宗教、社會階層等等,尼赫魯‧甘地家族超然於這些利益團體之上,最能為不同派系接受。

梅德韋傑夫、索尼亞甘地
Dmitry Medvedev & Sonia Gandhi
可是索尼亞和辛格執政至今10年,疲態已現。索尼亞近年病患纏身,減少了公開露面。辛格上台初期雖有推行改革,令印度早幾年經濟迅速增長,但他今年已經81歲,失去活力再推改革。加上政府接連爆出貪腐醜聞,應對女性安全等問題又沒進展,國大黨民望大跌,今次大選料會落敗。辛格已經表明不尋求連任,支持索尼亞的兒子拉胡爾當下任總理。

拉胡爾身為尼赫魯‧甘地家族長子嫡孫,背後勢力絕對足以推他上位,多年前已被視為候任總理,一般認為他至今仍未坐正,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拉胡爾在04年已經當選國會議員,07年又晉身國大黨青年部部長,但一直不見他熱衷政府運作,工作亦沒甚麼亮點。其實這也不難理解,畢竟他的父親和祖母都是因為權力鬥爭而離他而去。對一般政客來說,更大權力是夢寐以求,但對拉胡爾來說卻未必如此。

雖然如此,國大黨絕不會放棄拉胡爾。拉胡爾現年43歲,在印度政治中仍算年輕,所以國大黨內部依然相信,拉胡爾是大有前途,也是黨的重要資產。現在政府民望低,拉胡爾不太涉足政府反而是一件好事,少了包袱。今次輸了,不要緊,政黨輪替是民主國家的常態,最重要是以後贏得回來。

拉胡爾甘地
Rahul Gandhi
由於篇幅所限,拉胡爾的對手納倫德拉·莫迪的事要下回再談。

最後一提。英迪拉次子桑賈伊的兒子瓦倫‧甘地現時是人民黨的幹部,如果人民黨執政了,說不定能拿到一官半職。看來無論是國大黨還是人民黨勝出,尼赫魯‧甘地家族都不會從印度政壇上消失。



繼續分析印度大選。上次文章介紹了執政國大黨黨代表拉胡爾‧甘地面對的困局,今次會談一下其主要對手,人民黨黨代表納倫德拉‧莫迪。民調顯示人民黨將會勝出今次大選,如無意外莫迪將會成為新一任印度總理。

莫迪政績的亮點與污點

莫迪今年63歲,出生於 Gujarat 邦 (相等於一個省或州) 一個小市鎮,父親是個攤檔小販。莫迪小時候要幫忙在街上叫賣,年輕時便對政治產生興趣,成功考入大學後也是修讀政治。他後來加入了印度人民黨。人民黨普遍被視為是一個以印度教徒為本,主張印度要以印度教立國,較為民族主義的政黨,雖然該黨亦強調絕無排斥非印度教徒。相比起來,國大黨較強調印度人的身份認同應該是較廣泛的,社會不同族群都應該被接納。莫迪經常表示自己是個虔誠的印度教徒,國大黨代表拉胡爾‧甘地很少談及自己的宗教信仰,同屬國大黨的現任總理辛格則是錫克教徒。

莫迪加入人民黨後迅速冒起,在2001年成為 Gujarat 邦首席大臣 (類似省長或州長)。在莫迪治下,Gujarat 的經濟迅速發展,GDP增長率長期位列印度各邦頭幾名,就業情況較好,也是少有能做到供電穩定的地區。拼經濟成功,是莫迪今次競選的主打政績。加上他從基層做起的經歷,形象又清廉,都跟世家出身的拉胡爾‧甘地形成強烈對比。但莫迪的政治生涯也有個大污點。

2002年,莫迪當上首席大臣不久,Gujarat 爆發印度教徒和回教徒之間的大規模衝突,邦內各地相繼出現暴動,要三個月才完全平息,單是官方數字已是一千人死和逾二千人傷,非官方估計則更多,死傷者以回教徒為主。莫迪被指偏幫印度教徒,沒有盡力制止衝突,甚至可能故意讓事態變壞。莫迪一直否認這些指控,說處理得沒有錯,拒絕就事件道歉。2005年莫迪曾計劃前往美國出席經貿活動,但美方拒絕發出簽證,表明是因莫迪涉嫌打壓宗教自由。(美國政府最近說如果莫迪成為總理將自動得到外交豁免權。)

納倫德拉‧莫迪
Narendra Modi
今次國會選舉莫迪也選了一個跟印度教很有淵源的選區「瓦拉納西」來參選。瓦拉納西位於恆河河畔,是印度教聖地,有些旅遊書或節目說很多印度教徒會到恆河朝聖和洗滌身心,就是在瓦拉納西進行。他在選區內的主要對手是一位著名反貪污社運人士 Arvind Kejriwal,但一般相信莫迪應能順利贏得該國會議席。

很多批評莫迪的人都是拿著2002年暴動的事,說他是個印度教沙文主義者,當上總理一定會令社會分化。支持者則說莫迪執政時間長了,變得務實了,何況現在最重要是搞好經濟,莫迪在 Gujarat 的政績顯示他是總理的不二之選。暫時來看,民眾似乎比較 buy 支持莫迪一方的講法。

具印度特色的聯盟政府

但莫迪的總理之路仍有隱憂。民調雖然顯示人民黨將成第一大黨,但不一定能獨自取得過半議席。莫迪要當總理,可能要爭取其他政黨支持,組織聯盟政府。

印度國會有545席,現屆國會內就有超過30個政黨。有兩個是全國性大型政黨:國大黨和人民黨,分別有206和117席。另外有十個各有十幾廿席的中型政黨。剩下的廿幾個政黨都是只有幾席的小黨。上一次印度有政黨能獨自贏到過半,無須組成聯盟政府,是1984年的國大黨,當時正值前總理英迪拉‧甘地被刺殺後不久,國大黨取得大量同情票。今次選舉莫迪雖然人氣高企,但要人民黨一下子從117席躍升至過半的273席仍是非常困難。為何印度有這麼多政黨呢?

香港很多人都聽過一個政治學理論,說比例代表制對小黨有利,容易令議會分裂,而單議席單票制則對大黨有利,容易造成兩黨制。既然印度的議會這麼分裂,肯定是用比例制吧?錯,印度是用單單制。單單席之所以對大黨有利,是因為每個選區只有最高票的一個人可以勝出,所以大黨才有辦法競爭,小黨輸硬。但須留意這是逐個選區計。一些政黨即使在全國的整體支持不高,只要在個別地區有紮實的支持,一樣可以勝出。例如英國都是用單單制,但他們有蘇格蘭黨和威爾斯黨。印度幅員廣大,地區差異也大,有很多面向不同類型選民的地方政黨。在全國來計,他們的支持很小,但在他們全力經營的一部份選區,他們的實力卻很強。

例如在東部的 West Bengal 邦,有42個國會議席,國大黨和人民黨分別只有6和1席,多數議席由地區人士佔有。現時 West Bengal 首席大臣 Mamata Banerjee 本來是國大黨黨員,因不甘只做地區樁腳而自行組黨,不斷擴大區內勢力,成功上位。

而南部的 Tamil Nadu 邦,有39個議席,國大黨只有8席,人民黨更是一席都沒。其中一個重要地區勢力,是首席大臣 Jayalalithaa,她有個特別的身份:年輕時是著名電影女星。不知何故,Tamil Nadu 民眾對藝人從政情有獨鐘, 過去四十年幾乎每個首席大臣都是演藝界人士。

還有一位「賤民女王」Mayawati,以力主提高印度種姓制度中最低下層的「賤民」權益聞名,曾任印度人口最多的 Uttar Pradesh 邦的首席大臣,她的政黨在現屆國會是第四大黨。以上三人並稱印度政壇三大女將 (這個叫法也突顯了印度女性政客不多這件事),她們的不同出身和背景也反映印度政治和社會的複雜性。

Jayalalithaa、Mamata Banerjee、Mayawati
政黨間的合作,可以分選前選後兩個階段。國大黨和人民黨在選舉前都會先跟一些政見特別相近的中小型政黨組成選舉聯盟,進行配票。今次國大黨就組成一個「團結進步聯盟」,人民黨則組成「全國民主聯盟」。如果選舉後,這些聯盟仍然拿不到過半議席,就要再跟其他未歸邊的中小型政黨商討合作。

莫迪會成為下任印度總理,似乎已是大局已定,但不少地區人士,例如上面提及的三女將,都在準備鬥快攝位,希望可當造王者。雖然不是印度教故事,但印度的選舉確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