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2日

弱勢政府與政制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s://www.am730.com.hk/news/%E6%96%B0%E8%81%9E/%E3%80%90%E8%A7%80%E5%AF%9F%E3%80%91%E5%BC%B1%E5%8B%A2%E6%94%BF%E5%BA%9C%E8%88%87%E6%94%BF%E5%88%B6-73373


林鄭月娥以低民望當選特首,不少評論認為她在政界實力不強 (或曰沒班底/沒朋友),又沒有民意支持,很大機會成為弱勢政府,香港更難有良好管治,希望中央反思今次選舉。但今次結果可能正是中央所樂見的。

今次選舉,京官多次強調特首必須是中央信任,而且這個信任較外界原先以為的更高,連曾任9年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都滿足不到。這大概源於中央將政制設定為所謂行政主導,控制特首等於掌握特區管治,特首選舉成為管治權之爭,不惜必要時不任命也要確保特首是聽話的。既然中央將緊抓管治權放在第一位,用良好管治來勸諫中央未必有用,中央可能覺得香港管治良好還是差劣只是次要。

為確保特首是聽話的,中央正正要讓一個沒有政治實力或曰權力基礎 (power base) 的人做特首,他必然要依靠中央,中央就不用擔心他不聽話。梁振英就是沒有權力基礎之人,所謂梁營和梁粉,不是由董建華借出,就是在建制派中地位不高的烏合之眾,於是梁振英凡事依靠中聯辦,西環治港之風日盛。

所以香港不可搞政黨政治,也要堅持所謂行政主導。如果像英國般特首由立法會多數黨選出,特首就要向政黨問責,有了中央以外的權力來源,政黨和立法院選舉的重要性亦大大提高,但操控立法會選舉比操控特首選委會難得多。中央為壓抑本地政黨,甚至在建制派之間也分而治之,硬將他們分拆做幾個黨,選舉時由西環配票,確保建制派議員也是聽話的。行政會議中具政黨背景者也屬少數,跟外國內閣大多數成員有政黨背景不同。故此具政黨支持又有一定民望的曾鈺成,即使根正苗紅,弟弟為共產黨犧牲過,也連參選都不准。

現在香港的政治制度,大框架是跟殖民地時差不多的 (彭定康政改後除外),因為中央希望能像英國那樣,欽點個首長就搞掂,即當香港是殖民地一般來管。但行政主導在當年行得通,不代表現在也會通。當中央提出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港人對民主自由的期望就高了,難以回復以往將一切掉給別人 (英國人) 處理的心態。何況當年立法局是港督坐鎮和委任的,現在不是,也增加了政府和立法會不同調的機會。

其實從英國人的角度看,應該會覺得所謂行政主導是行不通的,畢竟英國是由議會多數黨選出首相,深明政府和議會協調對施政的重要。很多英國前殖民地也是如此,愛爾蘭、加拿大、澳洲、紐西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南非、以色列......甚至仍然是殖民地的直布羅陀,都是議會選出行政首長。以色列是個有趣的例子,它起初採用議會選出總理,後來一度改為全民直選總理,最後卻取消全民直選恢復議會選出,皆因發現直選總理萬一跟國會多數黨派不同調會令施政更難。

美國是少數行政首長獨立於議會,即總統制,又是民主國家的英國前殖民地 (其他大多是獨裁國家),但這也不代表美國就是所謂行政主導。例如我們看到特朗普的移民命令被法院叫停,醫保法案又遭國會反對,總統受到另外兩權制衡。外人容易有美國總統很大權的印象,其實不然。事實上美國憲法之父麥迪遜就認為三權中立法權才是最大的,憲法第一章是講國會,第二章才講總統。

甚至乎中國在理論上也是議會制國家,上至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下至各省市的省長市長,都是由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出。中國也有政黨政治,共產黨和所謂民主黨派不就是政黨嗎?所以中央當然明白行政立法協調和政黨的重要性,但他就是不許香港這樣做,或者應該說,他不讓香港有西方的議會和多黨制,只能有中國特色的三權合作共產黨說了算。

有學者提出要改變政制,將香港變成「雙首長制」,即將特首代表香港和中央的兩重角色分割清楚,以後特首做好自治範圍內的事,一位中央特使則充當中港橋樑,可以改變香港管治。這並無不可,例如加拿大、澳紐、直布羅陀都是有一位總督代表英王主權,又同時有一位由當地議會選出、處理當地政務的總理或首相。印度則是雙重的雙首長制,在聯邦層面有總統和總理,在州份層面有總督和首席大臣,總督代表中央權力,首席大臣則是地方民選出來。但如果兩個職位的權責分割不清隨時會產生更多憲制問題。

某程度上現在香港已經是「雙首長」,正如一些人比喻說,西環就是市委書記,中環 (或金鐘) 只是市長。歸根究底,關鍵是中央治港的心態,到底是要越管越多還是簡政放權。政制是由此而生,甚至可以不改政制,單是叫西環管少些就行。英文有句說話 all politics is local 政治脫離不了本土,你要管治貼近實際情況接地氣,一定要當地事當地管,不能由一班離地、跟當地人平行時空、升遷不受當地管治效果影響的外地人員處理。但既然中央堅持緊抓,連曾俊華之流的溫和建制派都不肯受,又有甚麼好講呢?林鄭說要做這樣做那樣,但我相信西環會繼續治港,她很快會察覺輪不到她作主。

2017年4月9日

家門不幸


新聞傳來自由黨推薦張宇人出任教育局局長的消息,筆者認識的一眾拔萃仔立即哀鴻遍野,有的聞訊後雙眼反白口吐白沫,有的家有喜事李香琴上身大喊「世界末日架啦!」,有的對天長嘆「佢到底仲要害幾多人?」

事關張宇人擔任男拔校董禍校多年,罪行罄竹難書,早已神佛共憤,校友人人得而誅之,正如筆者一位同事兼師兄講,「家門不幸,拔萃出咁多LT,以張宇人為最」。(幸有一位正常一點的校長上任,才令拔萃百年基業不用盡毀。)

這本只是校內私事,但後來他在最低工資一役出位,真是將家醜暴露於全港七百萬人面前,令一眾平日都愛認威水愛認拔萃仔之徒都無地自容,立即將各種印上校名校徽的週邊商品收入櫃桶底,殺傷力之大有如「想收拔萃仔皮,唔洗用劍既,用廿蚊張就得啦」,或曰「兒啼不肯止者,以宇人恐之」。(當然也人做個勇敢拔萃仔,提出戴校呔參加最低工資集會,宣告廿蚊張不代表我)。

但他如今再將魔爪伸向全港下一代,這絕對是「亂港N人幫」又一殺著,想繼吳得掂之後,繼續將香江教育徹底破壞,港人下一代完全摧毀,本城永久失去未來,大家絕對不能接受。試想想,他連自己母校都可以害足廿年,對於其他人的小孩會作出何種暴行,真是魔神都不能想像。

當然,亦有人樂觀地認為這是自由黨的苦肉計,笑騎騎放毒蛇,假裝配合林鄭施政,實質獻上一顆大毒瘤給她贈慶,讓林鄭一上台不久就會因張宇人不斷講錯野而玩完。若真如此,自由黨好應買一送一順便送多個李梓敬給林鄭,那男拔萃就功德無量,大家可以預先為林鄭講聲南無阿彌陀佛了。

2017年4月8日

文長就是好、人多好辦事

關於早兩日講傳媒生態的事,再講多兩點。(ps 不是說端傳媒就是這樣,我也不認識他內部運作,只是 in general 地講講傳媒生態。)

討論中 (包括在其他網頁上看到的),似乎不少人將文章的長度與質素聯繫起來。但其實高質的文不一定要長。像筆者讀經濟學人金融時報時,一頁甚至半頁紙的文章 (雖然字型很小),一樣可以包含很多資訊,很快點出重點和表達到立場。相對的,我相信大家讀書時都會遇過一些學術文章是幾十頁都不知道它想講甚麼。有時以合適的圖表取代密麻麻的字,也能讓讀者看得更舒服,甚至傳遞到更多資訊。如何平衡篇幅和資訊量,我也還在學習中。

某傳媒又請了很多人,一些人就說他要做大,當然要請得人多。那請得人多是否就是得出的 output 也比較多呢?筆者工作的地方每年都會有 summer intern,但有時他們來了之後正職更忙,因為 intern 雖然都是讀新聞系,有些 idea 傳媒怎麼運作,卻未必已經培養出新聞觸角,在現場問不出重點,或者做 research 盲中中結果不太合用,或者寫了一大篇報道卻寫得不好無法令觀眾一次就看懂,結果正職要花額外時間幫他們改稿。當然這是任何新人都會有的情況,做一排之後會改善。

這時候有幾個資深的,對該範疇認識較多,可能很快就發掘到其他人沒看到的焦點,或者想起以前有類似的新聞,如「董生時點做」或「bow tie 時點做」,或者有 contact 打電話給某學者或評論員做個簡短分析,或者想起「佢政綱咁寫過架wor」,立即豐富了新聞內容,深入淺出地讓觀眾了解來龍去脈。

當然,資深記者始終跟專科出身的學者在知識量上有差 (除非該記者自修很多相關知識),但一般傳媒不會為此聘請學者。一來如果沒有相關新聞發生,該學者又不認識其他範疇,他就變成沒事做。二來傳媒報道很重要的是讓觀眾一下子就明白,學者在 presentation 上未必做到,又可能學者會鑽入去一些觀眾沒興趣知道的細節,那讓記者訪問學者再由記者 present 就比較有效率。總之同時懂得做新聞和做學術的人很少,三來傳媒業人工一般都比較差......

不過資深記者人工也比較貴 (雖然比起其他商務行業還是比較低),而且每年新聞系畢業的人也多,加上很多傳媒老闆重視發揮政治影響力多於新聞質素,很遺憾地,在老闆眼中這些資深的人隨時能夠被新人取代,結果就是新聞質素下降。特別是傳說某大台老細經常干涉依樣果樣,資深的頂唔順辭職,但老闆冇所謂不斷請新人囉,加上編採方向側埋一面,搞到質素和口碑都越做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