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事件頗特殊, 稍為短評一下.
政府臨時預算案被否決, 惹來政府會否因為程序問題沒錢開工的疑問. 這其實不是沒有先例, 但當然我又是在引外國的.
1995 年美國, 當時總統克林頓 Bill Clinton 因為大搞各種改革而民望下跌, 令共和黨在國會選舉中勝出. 共和黨眾議院領袖 (兼議長) 金里奇 Newt Gingrich 就跟克林頓搞全面抗爭, 連政府預算案都不接受, 而克林頓也"企硬"不妥協, 結果沒有預算案成立, 政府陷入了程序上的財政危機. 由於這個關係, 政府部門竟然陸續開始關門休假, 人民怨聲載道, 克林頓跟金里奇也互相攻擊對方才是原兇. 這無疑是兩人之間的一場政治 "show hand" 式豪賭, 因為不惜政府關門大吉影響大眾生活也要"企硬"的做法萬一反噬後果必然嚴重. 結果金里奇因處理不當賭輸了, 克林頓反而民望反彈, 成功逼使其他共和黨員協商折衷方案, 還在次年 (1996) 的總統選舉中成功連任.
這事例對香港有甚麼啟示? 首先, 雖然美國當年的爭端同樣來自兩派角力, 但現時香港的立法會並不是由"反對派"控制; 今次的事件只是因為很多建制派上京開會 "班馬" 失敗而造成政府 "失了預算" (語帶雙關喔), 如果議會回復正常這件事情就可以解決. 但另一方面, 政府+建制派會否將事件變成跟泛民之間的 "政治 show hand" 才是更重要. 而如果事情真的演變成這樣, 實在很難說誰贏面較大. 政府跟建制派雖然威信不足, 但派了六千元爭取民心, 而且程序上今次的確是由泛民否決引起, 政府要拼的話不是完全沒支持. 泛民雖然一般支持度較高, 但六千元派不派還有新移民考慮, 都令泛民有潛在弱點, 並非完全處於優勢. 除此之外, 即使最後問題解決了, 有個新的臨時撥款出來, "三輸"的機會還是很高: 政府短期的行政混亂, 政客因製造亂局民望下挫, 還有市民更加明白"垃圾會"的確是"垃圾會". 至於"三贏"? 我真是想爆頭都想不出怎樣可以"三贏".
2011年3月10日
"小勒龐"民望第一
在法國的政客當中, 除了兩大黨的幹部跟高官之外, 外國人鮮會留意他們. 有一個例外: 以極右排外主張聞名的勒龐 Jean-Marie Le Pen. 雖然他的政黨國民陣線 National Front 在選舉中表現相當不起眼, Le Pen 本人卻因在 2002 年的總統大選中以第二名出線, 差一步當選法國總統 (輸了給第一的希拉克 Chirac) 而獲得國際注目. Le Pen 最近退休了, 由他的女兒 Marine Le Pen 接任 National Front 黨領導. 小勒龐的主張較老勒龐溫和 (雖然仍被歸為極右), 民望也比較高. 加上現任總統薩爾科齊 Sarkozy 民望下滑, 令小勒龐在最近的民調中得益. 有民調甚至指她的民望比 Sarkozy 和反對黨社會黨 Socialist Party 領袖 Martine Aubry 等人更高, 在眾政客中最高. 難道今次小勒龐真的有望當選總統?
那倒很難. 這是因為法國總統選舉是採用兩輪投票制. 如果在第一輪投票中沒有候選人即時獲得過半票數 (基本上每次都這樣), 那最高票的兩名候選人 (多數是左右兩大陣營的大老) 將晉身第二輪投票一決勝負. 因此, 候選人的選舉策略將會如此: 在第一輪時盡量擠身頭兩名, 然後在第二輪時向中間靠攏拉更多票. 因此第一輪是第一還是第二跟第二輪時能否當選沒必然關係: 重要的是第二輪投票時能吸引多少已經確定落選的第一輪候選人的支持者. 我們可以看看老勒龐當年的表現, 就明白為何小勒龐民望最高也不會當選總統.
2002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1st round)
1. Jacques Chirac Rally for the Republic 19.88%
2. Jean-Marie Le Pen National Front 16.86%
3. Lionel Jospin Socialist Party 16.18%
(2nd round)
1. Jacques Chirac Rally for the Republic 82.21%
2. Jean-Marie Le Pen National Front 17.79%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輪投票中, 三個最高票的候選人都只有不足 20% 選票, 可見要在第一輪中勝出是非常困難, 這跟法國政治意識形態複雜有關. 而在這當中, 左派社會黨的 Jospin (當時總理) 意外以些微票數敗給老勒龐, 未能晉身第二輪投票. 可是即使 Le Pen 晉身第二輪投票, 他卻未能吸引新票源; 相反希拉克則壓倒性的獲得所有其他選民支持而大勝. 這也反映了我所說的第一輪跟第二輪無必然關係: 在第二輪投票時, 隨時有超過 50% 選民會因為原本支持的候選人落敗而變成游離票, 因此如何爭取他們變成關鍵. 由於老勒龐爭取不到他們支持, 他原本在第一輪只差希拉克 3%, 在第二輪卻變成差 6x% 的大敗.
以上的情況很有可能重演在小勒龐身上; 她可能晉身決賽, 卻必定落敗. (順帶一提下屆法國總統選舉在明年 2012.) 可是這卻不代表法國人就無須關心選舉. 首先, 如果她真的能在選舉中維持優勢而晉身決賽, 那就代表跟 2002 時一樣左右兩大黨也只有其中一方能晉身決賽. 而因為小勒龐在決賽中必敗, 兩大黨中成功晉身至第二輪者對上她可說是必贏. 因此事實上第一輪投票就是決勝負的一次投票. 這將嚴重影響到兩大黨的競選部署. 同時, 現在這個形勢也跟 2002 年有一個很大差別. 2002 年時老勒龐跑出不是因為他的民望飆高, 而是因為左派分裂太多人參選, 令社會黨大老 Jospin 得票比預期低. 但今次小勒龐個人民望的確是較她爸有大進步. 而因為她基本上是右派的, 很可能會分薄同屬右派的總統 Sarkozy 的票, 令左派得利. 當然左派的情況也仍未穩定, 但至少 Sarkozy 要連任, 恐怕不及 Chirac 當時樂觀.
補充: 部份被認為可能參選的人 (及當選機率)
Nicolas Sarkozy (UMP) 現任總統 >> 高機率
Martine Aubry (Socialist) 社會黨領導 >> 中機率
Dominique Strauss-Kahn (Socialist) IMF總裁, 前財政部長 >> 中機率
Ségolène Royal (Socialist) 上屆總統候選人 >> 中機率
Marine Le Pen (National Front) >> 中機率
Dominique de Villepin (République solidaire) 前總理 >> 低機率
François Bayrou (Modem) >> 低機率
Olivier Besancenot (Anticapitalist Party) >> 低機率
那倒很難. 這是因為法國總統選舉是採用兩輪投票制. 如果在第一輪投票中沒有候選人即時獲得過半票數 (基本上每次都這樣), 那最高票的兩名候選人 (多數是左右兩大陣營的大老) 將晉身第二輪投票一決勝負. 因此, 候選人的選舉策略將會如此: 在第一輪時盡量擠身頭兩名, 然後在第二輪時向中間靠攏拉更多票. 因此第一輪是第一還是第二跟第二輪時能否當選沒必然關係: 重要的是第二輪投票時能吸引多少已經確定落選的第一輪候選人的支持者. 我們可以看看老勒龐當年的表現, 就明白為何小勒龐民望最高也不會當選總統.
2002 French Presidential Election (1st round)
1. Jacques Chirac Rally for the Republic 19.88%
2. Jean-Marie Le Pen National Front 16.86%
3. Lionel Jospin Socialist Party 16.18%
(2nd round)
1. Jacques Chirac Rally for the Republic 82.21%
2. Jean-Marie Le Pen National Front 17.79%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輪投票中, 三個最高票的候選人都只有不足 20% 選票, 可見要在第一輪中勝出是非常困難, 這跟法國政治意識形態複雜有關. 而在這當中, 左派社會黨的 Jospin (當時總理) 意外以些微票數敗給老勒龐, 未能晉身第二輪投票. 可是即使 Le Pen 晉身第二輪投票, 他卻未能吸引新票源; 相反希拉克則壓倒性的獲得所有其他選民支持而大勝. 這也反映了我所說的第一輪跟第二輪無必然關係: 在第二輪投票時, 隨時有超過 50% 選民會因為原本支持的候選人落敗而變成游離票, 因此如何爭取他們變成關鍵. 由於老勒龐爭取不到他們支持, 他原本在第一輪只差希拉克 3%, 在第二輪卻變成差 6x% 的大敗.
以上的情況很有可能重演在小勒龐身上; 她可能晉身決賽, 卻必定落敗. (順帶一提下屆法國總統選舉在明年 2012.) 可是這卻不代表法國人就無須關心選舉. 首先, 如果她真的能在選舉中維持優勢而晉身決賽, 那就代表跟 2002 時一樣左右兩大黨也只有其中一方能晉身決賽. 而因為小勒龐在決賽中必敗, 兩大黨中成功晉身至第二輪者對上她可說是必贏. 因此事實上第一輪投票就是決勝負的一次投票. 這將嚴重影響到兩大黨的競選部署. 同時, 現在這個形勢也跟 2002 年有一個很大差別. 2002 年時老勒龐跑出不是因為他的民望飆高, 而是因為左派分裂太多人參選, 令社會黨大老 Jospin 得票比預期低. 但今次小勒龐個人民望的確是較她爸有大進步. 而因為她基本上是右派的, 很可能會分薄同屬右派的總統 Sarkozy 的票, 令左派得利. 當然左派的情況也仍未穩定, 但至少 Sarkozy 要連任, 恐怕不及 Chirac 當時樂觀.
補充: 部份被認為可能參選的人 (及當選機率)
Nicolas Sarkozy (UMP) 現任總統 >> 高機率
Martine Aubry (Socialist) 社會黨領導 >> 中機率
Dominique Strauss-Kahn (Socialist) IMF總裁, 前財政部長 >> 中機率
Ségolène Royal (Socialist) 上屆總統候選人 >> 中機率
Marine Le Pen (National Front) >> 中機率
Dominique de Villepin (République solidaire) 前總理 >> 低機率
François Bayrou (Modem) >> 低機率
Olivier Besancenot (Anticapitalist Party) >> 低機率
2011年3月8日
日本外相辭職
日本外相前原誠司因獻金醜聞辭職. 具體來說, 一位居日韓僑大嬸向前原捐錢, 而因為日本法律上不容許收受外國人政治獻金, 前原要辭職. 日本有官員因為獻金醜聞辭職不是奇事, 但今次將影響很多因素.
首先, 現在執政的菅直人內閣本身就受內外困擾交逼. 對外, 民主黨的整體民望在下降, 在野黨都在圍插政府. 對內, 民主黨派系競爭白熱化, 特別是前幹部小澤一郎的派系叛變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很多小澤派的成員都公開批評菅直人一派跟政府. 前原的辭職不但會令菅直人的政府威信受挫, 前原本身也是對抗小澤派的要員之一, 他的辭職會令菅直人遭到內外夾擊的情況更嚴峻.
其次, 今次的獻金醜聞其實本身不是太大件事. 雖然收受外國人捐獻是犯法, 但今次涉及的金額其實很小, 而且也沒有證據顯示該名韓僑大嬸是存心害前原, 所以硬要撐的話前原其實應該可以捱過今次事件的. 但前原依然辭職, 這就顯示他為了快刀斬亂麻解決事件不惜拋棄菅直人派. 畢竟前原本身民望不錯, 也是民主黨高層, 本來是被看上有機會問鼎領導之位的. 前原今次的應變, 跟他目指領導之位不無關係. 同時, 菅的地位日益下降, 也令民主黨要易帥的機會更大, 前原跟小澤, 甚至其他幹部到時候會如何搞出一翻權力鬥爭將會相當觸目.
第三, 菅直人政權如此不穩, 他會否辭職或解散國會的疑問已經浮面. 他當初上場時我原本以為他可以撐久一點, 但他的表現比想像中差, 民望也下滑得比想像中快, 現在日本政界似乎已經在預期菅直人很快就會離開. 如果他走了, 日本政局不穩的情況將更明顯: 因為自小泉之後已經連續五個首相只能做一年就要離開了(*菅直人在去年六月上任). 而民主黨的形象也會更差: 它最初勝選是因為批評自民黨執政不力, 如果現在民主黨自己也重現這個狀況, 下屆選舉恐怕不容樂觀. 如果民主自民兩大黨都表現得差, 那以後日本選民能如何選擇?
第四, 前原上台後一直被認為是個對華較強硬的外相. 菅直人內閣整體也比之前的鳩山內閣親美遠華. 例如釣魚台事件, 還有中國軍備問題, 前原跟菅內閣都高調回應. 甚至有說法是釣魚台事件發生時前原故意拖慢對華的反應, 令事件惡化. 前原下台, 還有如果之後菅直人也要下台, 很有可能影響日本外交政策走向. 中方跟美方今次也是密切注意著事態發展.
最後, 今次事件也突顯了日本"外國人參政權"的問題. 其實這位韓僑大嬸已經居日多年, 但一直未有入籍, 也因此不享有很多政治權利. 而跟她一樣地, 日本有接近 1% 的人口是長期居日的華僑跟韓僑, 這些人的政治權利問題 ("外國人參政權") 一向都很棘手, 特別是受到保守派跟網上憤青的抵制和攻擊. 僅管這些人都當自己是半個日本人, 但因為日本對國民身份定義偏向保守 (反映在保守派的反對上), 也不承認雙重國籍, 這些人一直都陷入兩難之中. 在這個事項上, 民主黨是偏向開放和支援居日外國人的, 而自民黨則是堅決反對. 今次事件會否又引起社會討論"外國人參政權", 也是個次要但可以潛在地很重要的一點.
首先, 現在執政的菅直人內閣本身就受內外困擾交逼. 對外, 民主黨的整體民望在下降, 在野黨都在圍插政府. 對內, 民主黨派系競爭白熱化, 特別是前幹部小澤一郎的派系叛變的跡象越來越明顯; 很多小澤派的成員都公開批評菅直人一派跟政府. 前原的辭職不但會令菅直人的政府威信受挫, 前原本身也是對抗小澤派的要員之一, 他的辭職會令菅直人遭到內外夾擊的情況更嚴峻.
其次, 今次的獻金醜聞其實本身不是太大件事. 雖然收受外國人捐獻是犯法, 但今次涉及的金額其實很小, 而且也沒有證據顯示該名韓僑大嬸是存心害前原, 所以硬要撐的話前原其實應該可以捱過今次事件的. 但前原依然辭職, 這就顯示他為了快刀斬亂麻解決事件不惜拋棄菅直人派. 畢竟前原本身民望不錯, 也是民主黨高層, 本來是被看上有機會問鼎領導之位的. 前原今次的應變, 跟他目指領導之位不無關係. 同時, 菅的地位日益下降, 也令民主黨要易帥的機會更大, 前原跟小澤, 甚至其他幹部到時候會如何搞出一翻權力鬥爭將會相當觸目.
第三, 菅直人政權如此不穩, 他會否辭職或解散國會的疑問已經浮面. 他當初上場時我原本以為他可以撐久一點, 但他的表現比想像中差, 民望也下滑得比想像中快, 現在日本政界似乎已經在預期菅直人很快就會離開. 如果他走了, 日本政局不穩的情況將更明顯: 因為自小泉之後已經連續五個首相只能做一年就要離開了(*菅直人在去年六月上任). 而民主黨的形象也會更差: 它最初勝選是因為批評自民黨執政不力, 如果現在民主黨自己也重現這個狀況, 下屆選舉恐怕不容樂觀. 如果民主自民兩大黨都表現得差, 那以後日本選民能如何選擇?
第四, 前原上台後一直被認為是個對華較強硬的外相. 菅直人內閣整體也比之前的鳩山內閣親美遠華. 例如釣魚台事件, 還有中國軍備問題, 前原跟菅內閣都高調回應. 甚至有說法是釣魚台事件發生時前原故意拖慢對華的反應, 令事件惡化. 前原下台, 還有如果之後菅直人也要下台, 很有可能影響日本外交政策走向. 中方跟美方今次也是密切注意著事態發展.
最後, 今次事件也突顯了日本"外國人參政權"的問題. 其實這位韓僑大嬸已經居日多年, 但一直未有入籍, 也因此不享有很多政治權利. 而跟她一樣地, 日本有接近 1% 的人口是長期居日的華僑跟韓僑, 這些人的政治權利問題 ("外國人參政權") 一向都很棘手, 特別是受到保守派跟網上憤青的抵制和攻擊. 僅管這些人都當自己是半個日本人, 但因為日本對國民身份定義偏向保守 (反映在保守派的反對上), 也不承認雙重國籍, 這些人一直都陷入兩難之中. 在這個事項上, 民主黨是偏向開放和支援居日外國人的, 而自民黨則是堅決反對. 今次事件會否又引起社會討論"外國人參政權", 也是個次要但可以潛在地很重要的一點.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