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一人一個黨 中共可滅亡

一位我聽都未聽過的大學生走出來說要成立「香港民族黨」,本來我不明白新聞為何要報,難道個個唔知頭唔知路的人出來說組黨,都是新聞?

到今日我總算明白了。港澳辦發言人接受新華社訪問,說「香港民族黨」危害國家主權和安全。原來中國國家主權和安全這麼脆弱,被個香港學生嘴炮兩句就會被危害到,真是失覺。

那我想,香港只要每人弄一個「香港獨立黨」、「香港歸英黨」、「香港投奔美帝黨」、「達賴集團黨」、「反中國殖民黨」、「去中國化黨」、「港中分隔黨」、「港人優先黨」、「港人港疫苗黨」、「支爆黨」......中共就會不斷受到危害,很快就會滅亡的了。

國師的念力和言靈攻擊方式,原來真的是有效的,只是關鍵字不是「落地獄」而已。

2016年3月18日

中間派為何難生存

文章已在《am730》刊出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06181


新東補選,焦點的本土、泛民、建制三方候選人的表現,之前討論過了,今次談談所謂中間派。過去一兩年,香港出現了一些聲音,認為社會撕裂,需要壯大中間派,還搬出「中間選民理論」、「第三條道路」、「沉默大多數」等外國理論,說中間派肯定有市場。但今次補選,自詡中間或獨立的候選人只取得合共13%票,比掟磚的梁天琦的15%還少。今次就談談為何所謂中間派沒有市場。

先從理論層面入手。必須說,恐怕這些中間派對外國理論有不少錯誤解讀。中間選民理論,簡單地講,就是要贏得議席和控制議會,至少要有50%的選民支持,所以如果我們將所有選民從最保守到最激進一字排開,正中間的選民 median voter,即有50%人比他保守,又有50%人比他激進的那個選民,是兵家必爭之對象,政黨會為了爭取中間選民而向中間靠攏,因為得不到他支持就不能達到過半。

須留意的是,這個理論並不預期會出現一個額頭寫著中間派的政黨。有保守、中間、激進三黨競爭的話,中間派遲早被另外兩黨夾死。事實上,「第三條道路」和「沉默大多數」的提倡者,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和美國前總統尼克遜,分別來自工黨和共和黨,都不是中間派政黨。他們所做的,是將並非中間的政黨向中間靠攏,這正是中間選民理論預期的。相反,被認為是英國中間派的自民黨是長期弱勢,美國更是近乎不存在中間派。所以詭異地,向中間靠攏有用,叫自己中間卻未必有用。香港的自稱中間派表現差,符合國際慣例。

同時,即使一些外國政黨被形容為中間派,也不一定他們就站在兩大黨的正中間。例如英國自民黨,在教育和歐盟問題較接近工黨,在商貿和福利方面則較接近保守黨。被視為德國中間派的該國自民黨,支持簡單稅率和福利、同性婚姻等,也不是站在兩大黨基民黨和社民黨的中間。中間派都需要明確立場。如果毫無立場,定位模糊,選民不知道你代表甚麼的話,為什麼要投你?新東補選的自稱中間派,除了不斷說自己是中間,到底有甚麼立場呢?我就不太看到。

中間選民亦不一定等於中間派。怎麼說呢?中間選民 median voter 是講中位,有50%人比他保守又有50%人比他激進,不是計平均。如果選民是正常分布,保守和激進平衡地散開,中間選民會在保守和激進的正中間。但假若選民是偏向一方,例如激進選民多於保守選民,中間選民的實際位置會偏激進那邊。將這套分析框架套在香港,將所有政黨和選票從保守到激進一字排開,泛民建制呈六四比,即選票分布是偏向泛民,中間選民其實是投泛民陣營,大概是民協和民主黨附近。

需要強調這是計有投票的人。香港投票率很低,政治冷感的人很多。相信大家都認識人總是說討厭政治、政棍冇個好人、投票浪費時間等等,而從投票率看,這些人佔香港人大多數。有人稱他們為沉默大多數,問題不大,但認為沉默大多數就必然會投票給中間派,則很大問題。他們沉默到根本不投票,也討厭政客,很大機會認為自稱中間派的人同樣是政棍,投票給他們同樣是浪費時間。

所以自詡中間派者,以為站在泛民建制之間就會得到中間選民支持,或者打著中間派旗號就能有沉默大多數支持,都是不切實際。當然,候選人的質素亦有一定關係。相對的,不論建制派和所謂中間派如何譴責泛民拉布和暴力不得人心,vote them out 云云,今次補選中,周浩鼎加幾個自稱中間派仍只取得47%票,楊岳橋加梁天琦卻是過半票。用回一字排開的分析框架的話,中間選民其實是投了楊岳橋。

所以建制經常叫泛民向中間靠攏,某程度上是超現實的,因為建制派從未拿過一半票,即他們從未試過得到中間選民青睞,需要向中間靠攏的明明就是建制派。一班每次選舉都是少票的一方,猛叫多票的一方向中間靠攏,不是很匪夷所思嗎?又例如某保險界議員,明明自己界別只有一百票公司票,卻說直選的泛民議員兩三萬票很少,正是建制超現實言論的代表。他又說相信自己直選會贏硬,只是不想為一味討好大眾,不按良心做事才不直選,教一眾直選的建制議員情何以堪,即是說他們又少票又埋沒良心啦。

引用上面民協、民主黨等人是實際選票意義上的中間派的分析的話,也很難怪現在沒有人想當中間派,因為當中間派的下場真的會被夾死。泛民選民認為你不可靠,建制選民不會投你,沉默大多數繼續沉默不投票。然後,你想跟中央溝通,中央卻千方百計整死你,看看馮檢基和何俊仁在區議會選舉甚麼下場就知道了。政改期間,也曾經有很多溫和學者走過出來,提出一些沒有公民提名的方案,但中央眼尾都沒望過他們,於是這些溫和學者都覺得自討沒趣,自動收聲。現在還叫他們多為中間派發聲?

既然中央自己親手打死了肯溝通的溫和泛民,向全香港人展示跟中央溝通只會被中央整死,又為何要對中間派衰退和激進派抬頭感到意外呢?

2016年3月16日

簡談德國地方選舉

Baden-Württemberg (** = ruling party in state)

2011
poll avg
2016
2016-2011
CDU
39.0
29
27.0
-12.0
Greens**
24.2
32
30.3
+6.1
SPD**
23.1
14
12.7
-10.4
FDP
5.3
7
8.3
+3.0
AfD

11
15.1
+15.1

Rhineland-Palatinate

2011
poll avg
2016
2016-2011
SPD**
35.7
35
36.2
+0.5
CDU
35.2
35
31.8
-3.4
Greens**
15.4
6
5.3
-10.1
FDP
4.2
6
6.2
+2.0
AfD

10
12.6
+12.6

Saxony-Anhalt

2011
poll avg
2016
2016-2011
CDU**
32.5
30
29.8
-2.7
Linke 
23.7
20
16.3
-7.4
SPD**
21.5
16
10.6
-10.9
Greens
7.1
5
5.2
-1.9
AfD

18
24.2
+24.2

德國周末舉行了三個州的州議會選舉。德國的州份,跟聯邦級別一樣採用議會制,由州議會選出州長和團隊,所以州議會選舉也是州政府選舉。焦點當然是反移民的AfD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不少傳媒形容今次選舉是對默克爾移民政策的公投,但這未免太簡單化。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州政府權力不小,加上歷史緣故,各地有一定社會、文化甚至政治差異,還有地區議題和候選人差異,所以將他們劃一看待未必適合。

例如,默克爾所屬的CDU,在巴符州支持度大減12%,但在萊普州和薩安州都只跌3%。

SPD,在巴符州和薩安州都跌10%,但萊普州微升0.5%。

Greens,在巴符州升6%,成當地最大黨,在薩安州微跌2%,在萊普州大跌10%。

Linke 只在德國東部有勢力,今次只能晉身薩安州議會。

AfD 在薩安州的票特別高,符合民調顯示此黨在德國東部支持度較高的趨勢。

整體而言,除了 AfD 表現較一致,就是從零爆升上去,其他政黨的表現都不盡相同,所以最大的啟示只是反移民聲音相當大,對其他黨的啟示要逐個州評估。對默克爾會有一定壓力,但有些人說默克爾要下台,我覺得是言之尚早。

從全國民調看,CDU仍是排第一,34%支持度雖然是下跌了,亦未算很低,CDU在2009和2005年時分別取得34%和35%票,兩次默克爾都成功當選總理。只要CDU民望不再大跌,並能跟其他政黨保持一定差距,默克爾地位仍不危險。當然,這始終會對默克爾構成壓力,她的CDU/CSU同黨,合組執政聯盟的SPD,都會有聲音要求檢討移民政策。其他歐盟國家見默克爾勢弱,加上怕自己國內也是反移民情緒高漲,也會加緊迫她修改移民政策。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fD的實際得票較民調明顯地高,這可能反映不少人被調查員問到時,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AfD支持者。如果是這樣,我們看全國民調時,也要將AFD的支持度相應提高,可能3-5%左右。這麼一來,AfD將成為現時支持度第三高的政黨,按此趨勢,AfD將在明年大選中晉身國會,成為德國國會內唯一的反移民政黨。這對經歷過納粹黨陰影的德國來說是一大震撼,也會對德國政黨體制造成相當大的衝擊。

Germany (next 2017)

2013
polls
CDU**
41.5
34
SPD**
25.7
23
Linke 
8.6
10
Greens
8.4
10
FDP
4.8
6
AfD
4.7
12